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魏源为官的第一站就在东台-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综合 > 正文

魏源为官的第一站就在东台

来源:未知     点击数:1769     日期:2024-08-26 08:59:16
​在城市规划展示馆一楼的历史东台展厅,东台县署的复原门头上,有这样两副楹联:“上有青天,一片冰心盟上帝;民皆赤子,满腔热血注民瘼。”“民不可欺,常忧获戾于百姓;官非易作,唯愿推恩到万家。”细读这副楹联,民瘼、百姓、万家,作为一个官,心里时时刻刻装的百姓,百姓过得好不好,是

​在城市规划展示馆一楼的历史东台展厅,东台县署的复原门头上,有这样两副楹联:

“上有青天,一片冰心盟上帝;民皆赤子,满腔热血注民瘼。”

“民不可欺,常忧获戾于百姓;官非易作,唯愿推恩到万家。”

细读这副楹联,民瘼、百姓、万家,作为一个官,心里时时刻刻装的百姓,百姓过得好不好,是他常常忧虑的事儿。再看冰心、热血、推恩,这是何等的赤子之心。

老子《道德经》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但看这两副楹联,你我都可以去断定,写下它们的人,定是一位赤子,是百姓口中最简单的评价——“好官”。

楹联的作者,便是魏源。

那位一声呐喊“师夷长技以制夷”,在近代中国激起惊涛骇浪,让无数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的魏源。

魏源的楹联出现在东台,不是偶然,不是攀附。因为他为官的第一站,就在东台!

“甲辰中式礼部会试第十九名。乙巳补行殿试,第三甲,奉旨赐同进士出身,以知州用,分发江苏。是秋奉檄权扬州府东台县事。”

这是中华书局1976年版《魏源集》中的一段记载。

从1845年秋到1846年夏,魏源便在东台这方土地上,度过了自己人生第一段为官生涯,为期半年多。

作为县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知县负责管理县内的各种行政事务,他们直接面对民众,执行国家的律令,确保地方的稳定和秩序。东台自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建县起至宣统三年(1911年)废除帝制的143年中,共有知县93人,他们中既有贪赃枉法、残暴昏庸,置百姓生死不顾的贪官;也有廉政爱民、政绩卓著,时刻把百姓冷暖放在心头的好官。魏源是后者。

众所周知,魏源15岁进学,50岁中进士,51岁才奉命暂时署理扬州府东台县知县一职,这也是他做幕僚十几年后第一次出任地方行政长官。虽然,魏源自嘲“中年老妇,再作新娘”,可考中、为官,总还是高兴的,他在《游别海淀四首》中写道“万行柳色万声莺,啼遍千门万户春”,是的,虽然不再是少年郎,然而,重新出发,他依旧踌躇满志。

特别是,就在这不久前,他刚刚编成了皇皇五十卷的《海国图志》一书,正式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时候的他,还不知道自己在日后将和林则徐并称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知道的是,自己有很多的理想要去实践,而考中为官,仿佛是一个契机。

所以,刚到东台的魏源,是一个全新的魏源。有半生阅历、满腹经纶,亦有独属于他的眼光和胸襟、抱负和格局。

而东台也成为他施展抱负、大放异彩的第一站。

在东台做县官,其实,真的不好做。

《魏源集》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儿。魏源上任后,在宣布开仓征粮的第二天,就有人击鼓喧哗,沿袭“挟长持短,聚哗”的老路子,聚众而来,吵闹抗税,阻止征粮。守仓士兵不是第一次见这种情景,和往年一样,一个个手足无措,不知该怎么办,等着长官的指令。且看魏源是怎么做的——他当机立断,亲自带士兵到闹事者前来的路上预先设伏,将为首的“擒十余人,置诸狱”“众乃窜散”。这一下可真是震慑了众人,谁也不敢来挑衅了。事情就这样结束了吗?没有,没过多久,大家发现,县官大人竟然释放遣散了被抓的挑头闹事人员,还宣布既往不咎。此举“民益感动,数日事毕”。

这一抓一放,看似简单,其实是多么艰难的决定,至少对于魏源来说,一定是经过内心斗争的。他是一地长官,百姓吵闹抗税,影响境域秩序,这是他职责范围内需要制止的,然而,他又深知百姓的不易。

清代土地赋税和其他各种杂税给底层百姓形成了较大压力,广大农民根本无力负担。于是,民众的反抗势所必然。

对于如此惨境,魏源怎么舍得去责罚百姓呢?恩威并施,也是他在艰难的时局中不得已的选择。

那个年代,在征收漕粮的过程中,很多官员为了保全自己,或是“浮收勒折”,或是“将值交卸,截串先征”。魏源的前任知县葛起元因为滥征漕粮且过急而激起民变,差点酿成大祸,故扬州府才急忙让葛起元卸任,委派魏源接任。

魏源接任后才发现,岂止是漕粮征收困难,东台县的亏空漕银已经高达四千两,巧不巧的是,魏源又遇到了上级清查。

四千两,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据《清会典事例载》:“正从七品,俸银四十五两,米四十五斛”,也就是说,清代一个正七品知县的年俸大概有45两。

作为知县,一地的父母官,此时应该怎么办?也许有人会再去向百姓征讨,也许有人会从其他途径挪用填补,应付上级检查,但是应该很少有人会自己垫付吧。

魏源就是选择了自己垫付,他拿出了半生积蓄垫付了这笔款项。这是一个多么艰难、又多么明智的决定,自己苦点就苦点吧,决不能将这笔额外的负担转嫁给无辜的百姓!

这是魏源,爱民的魏源、清廉的魏源。东台百姓何其有幸!

“弟半载东台,只因漕务受前任之累,赔垫四千金……其尤急者,举家数十几口指日悬磬,而先榇至今滞留东台,未能奉移。其窘为生平所未尝。”这是1846年魏源致友人胡林翼的一封求救信。是的,为了东台百姓,他窘迫得连装运母亲棺柩回乡安葬的路费都没有。

没有爱民之心,断是不会有这样的举动。所以,魏源才会在东台被世世代代铭记、传颂。

其实,从魏源上任,到因母亲去世,丁忧离任,前后也就半年多。用半年的时间成就口碑,魏源做到了。又或许,魏源于东台,从来不是几个月的事情,哪怕一个月,也会闪光。

因为,他就是那么个人,满腔热情、一心为民。不为官,是一位好学者、好百姓,为官,则是百姓喜爱的清官、好官。

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初到东台任上,魏源“礼耆德,惩奸猾”。在走访礼待年高德劭、素孚众望的长者时,百姓看到了他的诚意和谦逊;在惩治诡计多端、奸诈狡猾的恶棍时,百姓看到了他的魄力和决心。于是,才有了百姓的一致称颂“魏公勤惠,是爱我者也”,才有了“士民悦服”。

在时堰镇的冯道立故居,有这样一副对联:“绘郏檀之图,一卷中已饥已溺;熏阳城之化,数千家毋讼毋嚣。”这是魏源与冯道立之间那段爱才惜才佳话的见证。

许是自己有才,对有才华的人惺惺相惜,又或许是为官的爱才之心,希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冯道立便是魏源欣赏的人才之一。作为东台土生土长的清代著名水利学家,冯道立专攻水利,对天文、地理、经史、兵法、医学等亦颇有研究,且毕生勤于著述,著作颇丰。很有幸,在道光年间,魏源和冯道立相遇了,他们当时见面的场景、聊了些什么,也许我们并不是十分清楚,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有水利、一定关乎苍生。

后来,魏源向两江总督陆建瀛举荐了冯道立,冯道立于是获得了参加制科的机会,举孝廉方正,授承德郎。后来冯道立不负魏源之望,多次参加里下河水利工程建设,贡献甚大。

用政声卓著好像并不能全部形容魏源,因为相比声名,他更关心百姓生计。

《魏源集》还记载了魏源的一件憾事,和东台有关。文集记载,魏源在东台时,士子们学习的泮宫前有瓦窑数十座,已经一百多年了,魏源看到了心中不愉快,“国家求人才于士林,而学庠实士之根本,烈焰冲霄、终年燔炙,复何望耶?”当时的魏源下定决心定要把瓦窑迁走,可是没想到遇到了母忧去官,于是,他“常以为憾”。

东台人民记得,是魏源带领大家疏浚斜丰港,免除了水患;也是魏源阻止河官起坝,以保护快成熟收割的水稻被淹。

“至于改建书院、储卷籍、置义冢、设义学、整饬育婴堂、恤嫠会、传种牛痘、兴水利、培地脉,一切善政、不可枚举,亦详志乘。”这是魏源在东台、兴化、高邮为官期间,在民间留下的史记。

受时代的限制, 生活在晚清乱世的魏源留给后人的资料并不算多, 他生平事迹中的许多生动细节早已湮灭在时光的流水中。但是今天,我们已经不需要去辨别哪些是在东台做的事儿,哪些不是,因为,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东台期间,他的的确确做到了“一片冰心盟上帝,满腔热血注民瘼。”

也正因为如此, 在时空变换后,魏源仍能被一代代东台人所传颂。

在乱世、怀冰心,这是魏源之洁。

得推恩、遇清官,这是东台之幸。陈美林

扫码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