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沧海桑田话东台-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综合 > 正文

沧海桑田话东台

来源:东台日报     点击数:988     日期:2025-01-02 08:52:03
东台,得益于上苍的眷顾,是自远古以来,一直不停生长的神奇土地。范公堤以东1040平方公里土地,是从海洋中生长出来的。东台,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见证了从荒芜到繁华的沧桑巨变。璀璨夺目的“黄海明珠”金东台东台,史料始见于西汉,古称西溪、东亭、海陵


东台,得益于上苍的眷顾,是自远古以来,一直不停生长的神奇土地。范公堤以东1040平方公里土地,是从海洋中生长出来的。东台,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见证了从荒芜到繁华的沧桑巨变。

璀璨夺目的“黄海明珠”金东台

东台,史料始见于西汉,古称西溪、东亭、海陵,位于江苏沿海中部,长江三角洲北翼,陆地与海洋总面积3997平方公里,素有“黄海明珠”的美誉。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东台建县,史上曾隶属过泰州、扬州,1949年5月归属泰州行政区,1950年1月起划归盐城行政区(1953年1月,设置盐城专区;1971年5月,改称盐城地区;1983年3月,建立盐城市)。1987年东台撤县建省辖县级市(由盐城市代管),其地域辽阔乃江苏之首。

东台境内河网交错,良田万顷,沃土连绵,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是天然的鱼米之乡。工商业、建筑业、制造业、文化旅游业齐头并进。东台发绣、丝绸、地毯织造、服装加工、地方特色小吃名闻遐迩。海产品、轻纺产品畅销全国。

改革开放后,东台与其他县市一样,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连续24年,列入全国百强县(市),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县、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市、全国工业百强县(市)、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东台沿海条子泥湿地作为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核心区,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太平洋西岸唯一未被污染的海滨湿地,2019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自然遗产空白。董永传说、东台鱼汤面制作技艺申遗成功。这一切彰显了东台经济、社会、科技多方面的综合实力,也说明了东台市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东台是古老而又年轻的海滨之城,境内有一条北至阜宁,南至南通的人工防海大堤,这条堤,将东台本土划为堤西与堤东两个部分。堤西土地,新石器时期就存在,并且从溱东开庄遗址获得证实。而堤东土地,则是1127年之后,才从海洋中逐渐生长出来的。其土壤是粉砂淤泥质。这就是东台古老而年轻的有力历史见证。

东台西溪古镇有一座海春轩塔,是唐朝贞观年间(627-649年)由右武侯大将军尉迟恭负责监造。位于太平洋西海岸线边缘,原本是一座灯塔,为出海渔民指引回家的方向。如今此塔已远离海岸线70公里左右。也就是说,东台堤东的近一千平方公里的陆地,在唐代是一片汪洋大海。

沧海桑田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进程

据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所谓沧海桑田的演变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一是地壳运动,二是气候变化,三是河流和海浪(潮汐)的影响而形成的冲积平原,东台的沧海桑田正是得益于此。

海浪(潮汐)作用形成堆积平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1、沿海泥沙含量高(渤海、东海海水比较清澈,海床、海岸陡峭,含沙量极低不具备形成堆积平原的要素)。2、沿海大陆架坡度平缓,近海水域浅显。由于月球对地球的吸引力,以及地球本身的自转产生的离心力,每天两次的潮汐,把海水推向岸边,沉淀下来的是泥沙,退去的是海水。沉淀的泥沙不断累积,形成露出海面的沙脊,沙脊的不断隆起,又形成了沙棘树,说是树,是从空中俯瞰的感觉。她形状像巨大无比的树,实际上是海边新生陆地的雏形。潮汐树逐渐演变成沙洲。斗转星移,沙洲连成片,形成新的滩涂和湿地,新陆地就诞生了。

说到东台的淤积平原不能不说防海大堤发挥人工屏障的作用。

唐代之前,地势平坦低洼的苏北里下河地区,没有防海大堤,自然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地震、飓风、海潮经常发生,每次袭来,房倒屋塌,人畜尸体随波漂浮,饿殍遍野,民不聊生,悲惨之极!

唐大历二年(767年),淮南黜陟使李承上书朝廷,北至阜宁,南至海陵(今东台),在东岗沙堤的基础上,修建全长70公里的捍海堰,获准后用三年时间建成。这条堤坝阻挡了海潮对沿海百姓和良田的侵袭,也抵挡了来自西部里下河洪水的入侵。“遮护农田,屏蔽盐灶,其功甚大”。后人把造福于民的大堤叫常丰堰,又称李公堤。

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任西溪(今东台)盐仓监的范仲淹,再次上书,要求修复年久失修的“常丰堰”。并在此基础上,将常丰堰由阜宁起延长至启东市的吕泗镇。全长241公里,历时五年时间建成,在此后的数百年时间内,“内水不致伤盐,外潮不致伤稼”。造福了包括东台在内的苏北沿海人民,也促进了沿海盐业、农业的发展,人们怀念这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好官,将这条防海大堤取名“范公堤”。今范公堤遗迹尚存,老百姓对范仲淹依然一往情深。

继范公堤之后,苏北沿海还修建了狄堤、皇堤、包公堤数条防海堰,不仅保护当地老百姓生命财产,也为苏北海岸线东延起到了防灾固沙、蓄泥屯田的作用。范公堤以东潮土和砂姜黑土就是黄河泥沙造成的这一特质土壤。

苏北冲积平原演变鱼米之乡的奋斗历程

不了解历史的人,看着这一望无际的苏北平原,认为江苏经济发达,是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其实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自然条件赐予我们这块宽广美丽的新兴土地,这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得天”。如何“独厚”?得靠当地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决心、信心和恒心,靠一代代人矢志不渝接续奋斗的精神。

冲积平原也好,堆积平原也罢,毕竟是自然生长出来的原始土地,凹凸不平,低洼处积水,或成湖,或成沼泽,或成池塘,高处是沙岗、土丘和盐碱地。原始河流池塘遍布,土地难以成片成形,加之这些土地是从海里生长出来的,必然带出娘胎的属性,高度盐碱化,白花花的一片,一眼望不到边。海滩上的盐蒿丰茂,夏天一片绿,秋天一片红,风景煞是好看,但可利用价值不大。先辈们要在沿海生存下去,必须适应这种恶劣的环境,并且以“人定胜天”的气概去改造它。

东台沿海百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分为三类。一类是盐工,煮海为盐。东台沿海历史上盐业兴盛,是国家纳税的主要支柱之一。盐工们在海边搭建茅屋,垒起土灶,支起铁锅,舀海水煮盐。夏季,烟熏火燎,酷热难耐。东台籍清朝诗人吴嘉纪以诗歌的形式描绘了这一场景:“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另一种方法是引海水晒盐。先修好盐池,把海水引入池中,经太阳暴晒水汽蒸发后炼卤取盐。这种方法简便,但受天气影响大,暴雨、大雪都可能让盐池遭受灭顶之灾,所以垒灶煮盐者甚多。至今东台许多地方,仍然沿用当年煮盐时留下的地名,如头灶、三灶、四灶、南沈灶等。一类是渔民,以出海捕鱼和海滩里捡拾贝类为生,生命安全没有保障。还有一类是农民,靠垦荒种地为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生产劳动中去。一是参加了兴修水利的工程。首先参加了苏北淮河的治理工程,东台组织十万民工,参加根治淮河的战役,历时三个月圆满完成任务。其次,参加苏北灌溉总渠的开挖工程,参加黄沙港疏浚工程。再次,参加了开挖通榆河、泰东河等数十条人工河的巨大工程。上世纪70年代初,又在本县参加了“三河一路”(梁垛河、安时河、垦区干河和五七公路)的建设。寒冬腊月,滴水成冰。在水利会战工地上,河工们全凭一根扁担,两只筐,人挑肩扛,硬是在天寒地冻、冰天雪地里,挖取了上亿立方泥土。

二是实行条田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台沿海境内,仍有大量未开垦的处女地。在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化的情况下,仍然是依靠一腔热情,除去杂草荆棘,平整深挖土地,挖沟引水汰盐碱,有效改良了土壤。成立人民公社以后,按照县里的统一部署、统一标准,规划并平整土地,形成田亩的条田化和格式化,不仅整齐美观,为日后实行农业机械化提供了保障,也成就了如今东台的“良田万顷、田畴膏腴”。

三是河网化。东台地处里下河地区下游,常遭来自西边洪水的侵袭,又遭到东边海潮的袭扰。利用沿海好排涝的优势,东台境内挑河修渠上千条,全部在冬天完成。密如蛛网的河道、纵横交错的干渠,旱可以灌,涝可以排,为确保农业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植树造林,防风固沙。东台常受台风影响,自古以来就有栽树防风的习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把植树造林当作一项工程来抓。如今踏入东台境内,但见公路边、河堤旁、田埂上、村庄里,到处绿树成荫、四季常青。

东台,好一颗耀眼璀璨的黄海明珠!朱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