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馄饨
今天星期六,早晨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饭店的餐桌上。我陪着15岁的孙女,找了两个座位坐了下来,准备吃早餐。她点了一碗包有蟹黄的馄饨、一只煮鸡蛋和两片牛肉,总共30块。我则点了一碗普通的馄饨,6块钱。孙女吃得正欢,脸上洋溢着青春靓丽的笑容。我望着她,思绪却不由自主地穿越到了五十八年前的那个秋天。
那年,我也15岁。学校停课闹“革命”,我不得不回到老家,跟着父母亲种田。仲秋的一个清晨,天还没亮,满天繁星闪烁着微弱的光亮。父亲和我早早起床,准备去小镇上卖山芋。我用自行车驮了120多斤,父亲则挑着160多斤。乡间小道,两边的小草上全是露水。我们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生怕打滑,扭伤了腿。到了镇上,我们从篓子里捧出了一些山芋放在地上,吆喝了老半天,才有一个人停下了脚步。他睁大了眼睛,端详着我的脸,然后从篓子中挑了几个,问这问那,讨价还价……
山芋终于卖出去了,得了五块六毛钱。父亲带我走进了一家小吃店。啊,一股香气扑面而来,引得我的肚子咕咕直叫。父亲看了看我,从口袋里掏出五分钱,兑换了一两粮票,又花了一毛钱买了一碗馄饨。那碗馄饨热气腾腾,皮薄馅嫩,汤里飘着几片葱花,十分诱人。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吃馄饨,于是,迫不及待地端起大碗,狼吞虎咽,一会儿工夫就扒完了。抬头一看,我发现父亲站在窗外向我招手,脸上挂着憨厚的笑容。那一刻,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在那个特殊年代,我只上到初中一年级,便辍学回乡务农。但我知道,只有知识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因此,我暗下决心,坚持每天劳动之余都在煤油灯下读书学习,争取早日成人成才,让父母亲过上好日子。1978年秋,我考上了一所师范专科学校。心想,我的人生之路虽然艰难,但第一步已经是柳暗花明。然而,父亲却在那时生病了,我的家庭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妹出嫁,二弟当兵,小妹上学,小弟7岁。我师专刚毕业,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当时,我拿着四十三块五毛的工资,带着小妹、小弟读书,勉强维持着一大家子人的生计。父亲去世后,我花了三年时间才还清了父亲看病欠下的一千七百多元债务。
在后来的岁月里,我常常想起父亲站在窗外招手的样子,想起父亲一生都没有吃过一碗馄饨,心中的愧疚之情就难以自抑。
孙女的呼唤将我从回忆中拉回到现实。她问我:“爷爷,您是不是身体不舒服?怎么没动筷子呀?”我笑了笑,摇摇头,说:“没事,爷爷不饿。”
我拿来了精致塑料盒,把那碗馄饨打包带走。回到家用碗装好,加了一点麻油,我把这碗馄饨端到父亲的遗像前。我轻声说道:“爸,儿子今天给您敬上一碗馄饨,您尝尝吧。”我望着那张熟悉而又慈祥的面孔,看着那双纹丝不动的筷子,眼泪再也止不住地顺着脸颊流淌。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切都在改变,但在我的脑海里,那碗馄饨的味道,却始终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我生命中无法抹去的一部分。
父亲的笑容,馄饨的香气,还有那个满天繁星下,父亲挑着山芋艰难前行的身影,仿佛就在昨天。如今,我已年过七旬,孙女也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看着她吃馄饨时津津有味的神态和她穿着的绣花羽绒服,我的心中既欣慰又感慨:时代变迁了,生活富裕了,但那碗馄饨的故事背后的情意,却还是那么深厚!(徐其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