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奢入“简”的别样辉煌
在我国历史长河里,有许多名人,经历过大起大落,处境由灯火辉煌的绚烂耀眼处,跌落至幽昧暗黑的社会底层,生活由繁华奢侈的热闹,步入简朴清淡的冷寂。巨大的落差,铺就了他们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铸就了他们坚韧不拔的凛然品格,也成就了他们熠熠生辉的历史地位。
《三国演义》电视连续剧大火的年月,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我国城乡家喻户晓。写这首《临江仙》词的明代文学家、政治家杨慎,就经历过由位居朝廷中枢到发配云南蛮荒之地的人生巨变。他出身高官显宦之家,父亲杨廷和是明武宗、明世宗前期两朝首辅,位极人臣,权重朝野。他自己24岁时高中状元,授翰林院编修,才华横溢,被誉为“蜀中第一才子”。但是,在后来嘉靖皇帝要追封其生父兴献王为皇帝、遭到众臣反对的“大礼议”事件中,他追随父亲站在反对派一边。在其父被迫辞官后,杨慎在左顺门率众官哭谏力争,忤犯龙颜,被廷杖并发配云南,度过了近四十年的流放生涯。他身处逆境,艰辛备尝,但却留下了涉及经学、史学、文学、音韵学、金石学等诸多方面的400多种著作,至今尚存150多种。他的《升庵集》《丹铅录》《全蜀艺文志》等成了我国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瑰宝。他还广泛了解云南边陲的风土人情,收集整理当地文化典籍,对推动我国边疆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融合,发挥了积极作用。
写下《湖心亭看雪》这一千古散文名篇的张岱,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史学家。他的一生,也经历了由奢华到简约的生命过程。张岱出身绍兴显赫世家,早年生活奢侈,极爱热闹。他在自撰的墓志铭中,说自己早年喜欢鲜衣宝马,华灯烟火,古董花鸟,梨园歌吹。总的说来,凡是锣鼓喧天、人声鼎沸的热闹地方,都少不了他的存在。明朝灭亡,清军入关,步步南逼时,他毁家纾难,抵抗失败后被迫隐居山林。此时,无数人倒戈清廷,都想在新朝谋个一官半职,张岱却拒不入仕。他抛却一身荣华,隐居剡溪,闭门谢客,独自一人住在无人问津的地方,就像苏轼笔下的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走完了一生。但是,他虽身处窘迫之境,却“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专注于写作。耗费数十年,撰写出了历史著作《石匮书》和《石匮书后集》,记载明朝自洪武至天启年间史事以及南明小朝廷史事,为后代史家所重。他留下的《陶庵梦忆》,追忆明朝江南风物人情、市井生活、节庆习俗等,被誉为“晚明江南社会的百科全书”,饱含故国之思和不屈心志。
在近代社会,弘一法师要算是生活由奢入简、文化成就辉煌的一代宗师。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出生天津巨富家庭,从小生活优渥,锦衣玉食。早年留学日本,学习西洋艺术。后来寓居上海,座上广聚名琴、古籍、书画,文人雅集,挥金如土。三十八岁时,他目睹民国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深深感到艺术救国无力,认为“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于杭州虎跑寺出家,皈依佛门,寻求解脱。这种主动的遁世救赎,与前人迫于环境而大起大落的情势虽有所不同,但人生远离繁华、归于简约的经历却是一致的。弘一法师入寺后,严守戒律,粗茶淡饭,布履破衲,就连笔墨都自己制作。但他精研律宗,著《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阐述和弘扬佛教理论,创作《送别》《三宝歌》等传世曲目,融佛理于艺术,成为一代佛学大师。他的人生,真正如美学家朱光潜所概括,是一个“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旷世典型。
人们常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其实,真正有节操、有抱负、有向往、有目标的人,不管什么环境,总能“八风吹不动”,坚守本心,从而做出常人所不能、所仰视的成绩来。他们都是在劫后余生的平凡生活中绽放出不平凡的光彩,成就了一段段令人敬仰的传奇。(王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