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退休后的称呼-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综合 > 正文

退休后的称呼

来源:东台日报     点击数:539     日期:2025-06-30 09:46:33
从前在职时,大小也算有个头衔,同事朋友见了,常称呼我“朱总”“朱主任”……“虚荣心”“官本位”加上几分满足感,确实受用。退休后,成了社会上一个普通的自由人。不少人便在我姓氏前加个“老”字,或在后面缀个“老”字。当然,也有同事朋友或许是出于尊敬,或许是念旧情,见面依然沿用我


从前在职时,大小也算有个头衔,同事朋友见了,常称呼我“朱总”“朱主任”……“虚荣心”“官本位”加上几分满足感,确实受用。

退休后,成了社会上一个普通的自由人。不少人便在我姓氏前加个“老”字,或在后面缀个“老”字。当然,也有同事朋友或许是出于尊敬,或许是念旧情,见面依然沿用我曾经的职务称呼。“退休老人了,现在不上班,没什么总、主任的,还是叫老同志好。”每每这时,我总是笑嘻嘻地挥挥手,摇摇头,主动热情地解释。

闲来重拾爬格子的爱好。除了偶尔向省市纸媒投稿,几位文友连哄带劝,让我往有影响力的公众号投稿试试。几篇随笔刊出后,留言区热闹非凡。“朱老师,文采斐然,笔力了得!”“朱老师,退而不休,笔耕不辍!”……诸如此类的评论,让我受宠若惊,读得直冒汗。

人贵有自知之明。我的学识、作品、文字等等,实在配不上“老师”二字。这是大家的抬举、捧场和善意,千万别当真。我不得不回复:“老师不敢当,小小习作,闲来涂鸦,向您学习、致敬……”

一生喜爱阅读,钟情文字。阅读是我的精神食粮,为写作“补钙”;写作则是我以文字喂养灵魂,安放漂泊的思绪,找寻心魂栖息的归处,注定是我此生的挚爱。半生写作,虽说《经济参考报》《精神文明报》《戏剧电影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省市主流媒体都曾刊用过我的新闻和言论,也获得过省市“好言论”奖项,但比起身边太多写字的人,我实属无名小卒。放在写作圈里,不过是个青铜选手。

声声“老师”的称呼,我诚惶诚恐,实在不敢当。“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伟大、了不起,离我很遥远。我永远心怀敬意,礼赞真正的老师。这辈子,文字于我,是耕耘中的收获,是辛劳后的自洽。做一个业余作者,没有任务,少有压力,以文化素人的身份偶尔冒个泡,也挺好。

要说最让我心头一暖,甚至瞬间“破防”的,还得是退休以后。有了大把时间,回乡下老家的次数自然多了。“三小,你家来啦!”每每刚进村口,老远就传来这声熟悉的、亲切的、温暖的呼喊,比任何头衔都动听悦耳。村里的老老少少,好些人叫不出我的大名,“三小”一叫就是几十年。

“三小,你家来啦!”——这声呼唤,让我欣慰地感到,此生永远是老家长不大的“三小”。仿佛时光未改,我还是那个光着身子、穿着开裆裤,在田埂上嘻嘻哈哈疯跑的少年……

年过花甲,少小离家老大回,仍能听到乡音唤着乳名“三小长、三小短”,这真是乡亲们给予我的一份珍贵的归属感与亲切感。“三小”这称呼,时时提醒我不要忘本,铭记“我从哪里来,不忘来时路”的初心。它没有虚伪,没有假意,更没有官场上相互抬举的肉麻。只有敞亮与朴实,熟悉与温暖,纯粹与亲切。它让我返璞归真,回归本真——平平淡淡,才是真味。

如今的我,算是渐渐参透了退休生活的真谛。那些曾经贴在身上的职场标签,早已成了过眼云烟。当一切喧嚣“往回收”之后,终于能静享一份“人静、物简、心安”的宁静与自在。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