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产业生态沃土孕育企业“深耕效应”-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综合 > 正文

产业生态沃土孕育企业“深耕效应”

来源:东台日报     点击数:632     日期:2025-07-07 09:12:50
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我市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完善的产业生态和优质的营商环境,成为越来越多企业投资兴业的“首选地”和“集聚地”。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到新能源,从新材料、高端装备到大健康,东台不仅吸引了众多行业领军企业落户深耕,更通过产业

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我市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完善的产业生态和优质的营商环境,成为越来越多企业投资兴业的“首选地”和“集聚地”。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到新能源,从新材料、高端装备到大健康,东台不仅吸引了众多行业领军企业落户深耕,更通过产业链协同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有的十年间滚动投资数亿十元,有的带动上下游十余家配套企业协同落户,更有一批行业“隐形冠军”在此实现技术跃迁……在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上,企业之间不是简单的空间集聚,而是通过技术互补、市场共享、创新协同,构建起紧密的产业生态网络,共同书写着新时代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篇章。数据显示,1-5月份,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3家,累计达828家,总数盐城第一。五大主导产业规上企业实时开票销售423.5亿元、增长16.6%;16条重点产业链开票销售364.3亿元,增长18.6%。

产业链协同创新——打造产业升级“加速器”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新能源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我市以超前的战略眼光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牢牢把握这一重大发展窗口期,通过构建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打造具有区域示范效应的新能源产业“内循环”生态系统。

润田精密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作为开发区重点企业,润田不仅专注于自身核心技术的突破,更主动延伸服务半径,精准对接园区内上下游企业需求。公司总经理宋世勇介绍:“我们与正耀新能源合作,提供从表面处理、结构件到系统集成的全流程解决方案,共同推动高压快充技术的迭代升级。”这种深度合作带来的效益显而易见。去年底,润田与智泰新能源在CCS集成组件和高压连接器领域达成深度合作,今年已实现小批量交付,预计全年可为企业带来超4000万元销售额。

如果说新能源产业展现了东台产业链纵向延伸的深度,那么集成电路半导体产业则展示了横向拓展的广度。中国独角兽企业——富乐华半导体科技最初是由贺鸿电子董事长朱利明“以商引商”引入东台的。“七年前,我与贺贤汉董事长分享东台的产业基础和营商环境,最终促成了这次合作。”朱利明回忆道。

富乐华的落户不仅挑起功率半导体产业链融合发展重担,更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集聚发展。“我们先后引进了海古德、芯华睿等产业链重点企业,全力构建东台集成电路半导体产业合纵连横的粗链条。”富乐华董事长贺贤汉说。

这种“以商引商”的模式成效显著。目前,高新区已汇聚世界一流半导体芯片载板、高纯度石英新材料等多个高端项目,构建起投资超百亿的“产群配”联盟。“我们正在打造长三角地区最具竞争力的半导体产业基地。”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说。

通柯电气与东富龙的产业链协同也成为东台“以商引商”的典范。这家总投资1.2亿元的电气设备企业,在东富龙引荐下落户三仓镇后迅速投产,专为其配套生产定制化配电柜。“过去上海发货一台到东台的运费是300多元,现在能运好几台。”总经理王钦垒表示。得益于区位优势和政府“保姆式”服务,通柯今年全年开票有望突破5000万元,不仅深化了与东富龙的合作,更为东台制造业产业链补上关键一环。

企业深耕发展——从“一期”到“多期”的投资接力

在东台,企业持续追加投资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这种“二期效益”“三期现象”生动体现了产业生态的蓬勃活力。

2017年,作为中国电子线路板行业质量“全国五强”企业的上海贺鸿电子寻求产能扩张。在当年东台“双招双引”上海推介会上,朱利明被东台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完备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所吸引,很快决定落户,仅4个月就实现投产。2021年,尝到甜头的朱利明再挥大手笔,投资24亿元建设耀鸿精密覆铜基板项目。“比之贺鸿,耀鸿的人均产出率提高了超过10倍。”朱利明介绍道。

更令人惊叹的是耀鸿在绿色发展方面的成就。厂区所有的废气废热都可以循环利用,再加上屋顶分布式光伏产生的清洁能源,基本满足了办公和生活需求。“我们的VOC排放只有国内同行排放量的十分之一。”朱利明自豪地说。目前,耀鸿已参与到华为鸿蒙系统、康佳、海信等企业的芯片板材研发中,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如果说耀鸿展现的是企业快速扩张的活力,那么东富龙则诠释了长期深耕的定力。“这是一个‘12年长跑’的项目。”开发区招商人员回忆道,从首次接触到最终落户,开发区一任接一任,用了12年时间持续跟踪服务。“2020年12月,东富龙东台基地正式开工建设,我们长期的努力终于开花结果。”

东富龙也用行动回报了这份诚意。一期智能成套装备项目投资15亿元,于2022年6月全部完成,当年实现开票销售9000多万元。作为省级重大项目,东台基地二期工程已于2024年底部分投产,聚焦冻干系统、后道灯检和包装线等高端制药装备,全部达产后,年可新增营业收入36亿元,实现税收1.8亿元。“东台,东台,东富龙的舞台!”——当年项目签约仪式时,东富龙负责人发出的这句由衷赞叹,如今已化作黄海之滨的产业交响曲。

这种“一期接一期”的投资模式,已经成为我市企业发展的常态。敏实集团精确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白莎对此深有体会。2012年,集团旗下子公司精玖旺落户经济开发区,发展节节攀升,近期又决定追加10亿元投资在开发区新上汽车关键零部件智造项目。“东台优越的区位交通、优质的产业服务、优秀的营商环境,让我们决定继续深耕。”胡白莎表示。

2008年来东投资的上海中洲特种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较早一批落户东台的上海企业。在董事长冯明明看来,东台营商环境优、资源要素全、政策力度大,是名副其实的创业宝地、兴业福地和创新高地。“我们坚定看好东台,并始终将东台作为战略布局的核心板块。”冯明明介绍,“新上的汽轮机叶片项目正在稳步推进,预计近期开工建设,明年上半年竣工投产,争取东台公司明年开票销售突破10亿元。”

创新生态构建——从“单打独斗”到“军团作战”

走进领胜城模切车间,眼前的景象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工厂的认知:1500名员工完成了过去需要6000人的工作量,年产值仍保持在19亿元的高位。这一惊人转变的背后,是东台企业从“单打独斗”迈向“军团作战”的生动写照。在这里,创新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城市血脉的发展基因,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突围制胜的关键密码。

“我们不仅生产终端产品,还自主开发生产这些产品的智能装备。”公司运营总监贾正红的这句话,道破了我市企业创新突围的密码。这种全产业链自主掌控的能力,正是我市构建创新生态的生动缩影。在中央控制室里,领胜城自主研发的智能管理系统正精准着计算生产周期,让这个为苹果笔记本提供核心部件的生产基地能够迅速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变化。

创新土壤培育出了一片生机勃勃的“企业雨林”。近三年,全市新增有效发明专利196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35件,两年翻番。2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8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各自细分领域掌握着行业话语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453家,实现三年翻番。这些创新主体不再是单兵作战,而是形成了紧密协作的创新集群,从基础研发到成果转化,构建起完整的创新链条。

创新活力的持续迸发,离不开产学研的深度合作。在5月份举行的经济社会发展投资说明会上,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6所国内顶级高校与企业完成产学研合作项目签约。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王友国分享了与东台合作的故事:“两年来,我们推动形成了8项标志性合作成果,东台是人才创新创业的沃土。”

这种合作不是表面文章。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聚焦深化产才融合发展,更新迭代“黄海明珠人才计划”,构建含金量更高、靶向性更强、覆盖面更广的政策体系,为天下英才铺就成长之路、搭建创业舞台、筑造温暖港湾,让城市与人才双向奔赴。

“兑现比承诺更重要,服务比政策更长远。”——这不仅是我市营商服务的核心理念,更是对企业的郑重承诺。在这里,“五证齐发”已成为项目落地的标准配置,联合飞机、中粮家佳康、青山不锈钢等十多个重大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140项涉企服务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极简、更优、赋能、精准”的服务理念让“东台最懂你”营商品牌成为吸引企业落户的金字招牌。

从产业链协同到企业深耕,从创新生态构建到营商环境优化,我市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径。正如一位企业家所说:“在东台,我们不仅是在建设一个公司,更是在参与一座城市的崛起。”黄海潮涌,千帆竞发。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更多的产业奇迹正在孕育,更美的发展画卷正在绘就。 (唐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