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红色热土 创新铸魂育人——访红军小学校长王志耘
站在“中国工农红军盐城东台红军小学”这块承载着历史与责任的红色牌匾前,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王志耘注视了良久。“小学教育是红色基因传承的起点,校园里的每一颗童心,都关系着党和国家的未来。作为盐城唯一一所红军小学的教育工作者,能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让红军精神永放光芒,我感到无比自豪。”一席话,道出了他的初心和使命。
一群孩子穿着红军军装,在粟裕将军铜像前站得笔直,脚下的三仓土地,曾是新四军将士浴血奋战的战场。站在新时代回望历史,这所扎根在革命老区的乡村小学,如今已成为一片红色教育的热土。王志耘深知,身边丰富的红色资源,是最生动最鲜活的教材。自2022年8月接任校长以来,他致力于将红色精神变成立德树人的丰厚滋养,邀请“中国好人”顾平走进校园,深情讲述家乡的抗战故事;组织马寒与顾凡希母子同台,再现十九岁英勇牺牲的抗日女英雄吴秀瑛的感人事迹。当英雄的故事在礼堂回响,同学们眼中闪烁泪光,一颗颗红色种子已然萌发。
党建是红色教育的“根”与“魂”,学校更是红色基因传承的主阵地,王志耘坚持党建领航,将红色基因融入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主题党日活动,他亲自讲授《从“红帆小学”到“红军小学”》专题课程,梳理学校红色基因的传承脉络,探索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学的创新路径。以“组织力”提升“育人力”,在他的带领下,学校构建起“书记领航、支委包片、党员联班”的三级责任体系:党支部书记带头上“开学第一课”,每年“七一”都要带领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支委成员每人联系一个年级组,定期蹲点听课、参与教研,把党建要求融入教学计划;党员教师每人结对一个班级,担任“红色成长导师”,从思想引导到学业帮扶全程跟进。这种“责任链”让三仓小学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教育教学的最前沿,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在学校落地生根。成为“红军小学”后,许多新生家长对“红色教育会不会太枯燥”产生疑虑,支委成员果断带头开设“家长课堂”,用一场“红色家史分享会”打消顾虑。
行走在校园中,红色气息无所不在,粟裕将军的铜像静静伫立,无声地守望着一代代学子;红色心灵驿站、粟裕希望图书馆、设施完备的国防教育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等场所星罗棋布……王志耘坚信环境育人,努力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每一个角落都在“育人”。不仅如此,学校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三亮三比”活动:亮身份——党员教师佩戴党员徽章上课,亮承诺——每人每年制定“红色育人清单”,亮业绩——把红色课程开发、学生红色素养提升等纳入考核等。红色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养着每一个学生。现在,学校成立“红领巾志愿服务队”,学生会利用节假日,跟着党员老师去养老院陪老人读报纸、给环卫工人送热水,用行动践行“红色基因我传承”。
走进三仓烈士陵园后,一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以前觉得‘牺牲’是课本上的词,今天摸着墓碑上的名字,我才明白,原来英雄和我们一样年轻,一样热爱生活。”学生的心声,正是王志耘“红色教育绝不能止步于课堂”的真实映照。依托新四军一师纪念馆、三仓烈士陵园、许河四联中等红色基地,王志耘积极打造“全课程红色育人”模式,开发了“听老党员讲一段往事、唱一首红军歌、做一件红军当年做的事”的“三个一”研学课程。让红色教育从“课堂”走向“现场”, 从“认知”走向“共情”。
王志耘始终将党建工作与教育工作紧密相连,注重特色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先后引进射击项目和少儿门球运动,成立红娃法庭、红娃税校、少年军校等。奋进新时代,王志耘这位红色教育的领路人从未停歇,努力把更多红色的种子,播种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班雪凡 刘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