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雨燕模式”为田野插上科技翅膀-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综合 > 正文

“雨燕模式”为田野插上科技翅膀

来源:东台日报     点击数:877     日期:2025-07-15 08:37:56
在东台的田埂上,常能看到一群年轻人操控着无人机掠过稻田,留下一道道科技助农的身影。这支队伍的领头人,是八零末的徐子敬——一个穿着时尚、谈吐干练的“新农人”,与人们印象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形象截然不同。从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高大上”工作,到自费赴深圳学习无


在东台的田埂上,常能看到一群年轻人操控着无人机掠过稻田,留下一道道科技助农的身影。这支队伍的领头人,是八零末的徐子敬——一个穿着时尚、谈吐干练的“新农人”,与人们印象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形象截然不同。从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高大上”工作,到自费赴深圳学习无人机技术,再到创办东台雨燕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他用十年时间,在乡土间走出了一条科技兴农的创新之路,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植保专业化服务“雨燕模式”。

“把最先进的植保无人机应用方法带到家乡,帮农户解决地里的问题,让他们增产增收,我觉得非常荣耀。”徐子敬望着连片的稻田,眼里满是热忱。2018年,他敏锐地捕捉到农业机械化的风口,一头扎进了植保无人机领域。彼时,农村劳动力短缺、传统植保效率低、农药滥用等问题突出,他坚信:“通过农业植保机的应用,能大大降低用工成本,提高作业安全。”创业初期,团队只有4个人,如今已发展到40多人的专业队伍。在东台及周边,“雨燕农服”服务站星罗棋布,20余支专业服务队带动200多名退伍军人和农村青年就业;40余架高效植保无人机整装待发,日作业能力超1.5万亩,昔日靠人工背着药桶“踏田”的场景,正被科技感十足的“空中作业”取代。

走进雨燕农服的服务站,墙上的作业地图密密麻麻地标注着服务区域。“我们不只是卖设备、打农药,而是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徐子敬介绍,公司创新推出“植保无人机+农药制剂/助剂+植保方案+作业方案”四位一体服务模式,从选药到飞防,从作物生长监测到病虫害预警,全程为农户保驾护航。2024年,雨燕农服完成无人机飞防作业50多万亩次,覆盖水稻、小麦、瓜果蔬菜等多种作物。令人欣喜的是,这套模式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农药用量下降8.5%~13%,病虫害综合防效却提升到95%以上,高标准农田智能机械化作业更是实现三大突破。“以前打药凭经验,现在靠数据,无人机能精准控制药量,既省钱又环保。”一位种粮大户算起账来满脸笑意。

“做人要厚道,做事要扎实,不欺骗、不取巧。”这是徐子敬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雨燕农服的生存之道。为了让农户放心,公司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与农户、飞防机手层层签订协议,对作物种类、种植时间、生育进程、用药时间、品种、用量等全部记录归档,还在全国首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保险服务,全力保障种植大户和防治人员的切身利益。这种踏实可靠的作风,让“雨燕模式”在田间地头扎下了根。

“作为新时代的新农人,我们还想让新农服走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徐子敬说。谈及未来,他眼中闪烁着憧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包括创客学院的不断迭代发展,能让更多愿意从事农业服务行业的新农人加入进来,从而实现我们雨燕的愿景——让农业更高效,让农民更幸福。”如今,这位年轻的新农人正带着他的“雨燕”,在科技兴农的广阔天地里越飞越稳,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王智聪 丁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