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皮酒艺术文化中心里的千年时光
东台有许多张“城市名片”,但要说到能与老百姓日子长久相伴、休戚相关的,定要数那陈皮酒了。
但你可曾听说过,东台还有一家以陈皮酒为主题的酒旅融合艺术文化中心?它就静静地站在串场河畔。

千年酒韵,一隅尽藏。这是我市首家将工业生产与文化旅游巧妙结合的综合景区,全方位展示了陈皮酒的历史渊源、酿造工艺还有文化传承。步入景区,新建起的展馆间,一座红色建筑如熊熊烈火,烹煮着酒香。酒坛状的喷泉,让“酒水”源源不断地流淌,不远处,垒起的酒坛子竟放满了一墙。漫步其间,“酒”的痕迹遍布,饶有意趣。
市陈皮酒艺术文化中心展示最传统酿造工艺的车间里,8位有30年以上酿造经历的老师傅从早到晚,日复一日,写着他们与这酒的故事。
其中有一位老师傅唤作张东罗,他们都叫他老张。老张是个实心眼儿,在酿酒这件事上,他只认“纯手工”。比如说,选糯米,得是个大顶好的。泡好的糯米,得手捏即碎的。发酵的情况,得日日看、时时盯的。连酒缸子外圈的保温材料,与缸子上盖着的“铺盖”,也必须得像传统样式用稻草包裹。
你问他怎样算发酵好?他会掀开一口口氤氲着酒香的缸子,用一口地地道道的“东普”告诉你,他那引以为傲的三十多年的经验——
在这个地方,时间早已失去了意义。它不再是一把精准的尺子,既无法准确定义各项工序完成需要的时间,也无法让这些坚持着传统工艺的人走得快一点。
老张虽然传统,但不守旧。经过浸泡、淘洗、蒸饭、淋饭、落缸打窝、糖化发酵、开靶、二次发酵、压榨、过滤、勾调、封坛之后,老张也学会了新技术,化验测量,用他的话说,就是用更科学的方法,来确保手工酿造的酒口感达到最佳的标准。

老张有个小徒弟,今年25岁,叫做许朕旗。在老师傅们的嘴里,他有个更亲昵的称呼:“大学生徒弟”。
大学生来学酿陈皮酒,对老张他们来说,是件稀奇事儿,也是件高兴事儿。说起这大学生徒弟,他们更是赞不绝口,“大学生有文化,懂得多,学得快,要是坚持下去,这门老手艺也算没有埋没,发扬下去了。”
传统手工艺,大多年轻人都不爱学,一方面觉得实在“老土”,另一方面也需要太多时间去沉淀。许朕旗算是个例外——他把这项技艺的传承与发扬,唤作年轻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他说,希望这项技艺带着陈皮酒这张名片,在他们的手里走得更久、更远。
在东台,和陈皮酒一块儿流传下来的,还有它背后的故事。陈皮酒据传为北宋范仲淹为母所制药酒。范母体弱多病却厌服汤药,范公侍母至孝,八方求医,最终求得了一良方,说以陈皮、黄芪、党参、当归、肉桂等十几种名贵药材酿成药酒便可治病。范母饮用后果见奇效。而后,陈皮酒便同这“孝母文化”一同流传了下来,为人津津乐道,也有了“孝母酒”一说。
千古悠悠,岁月流转。人的故事,成了酒的故事;酒的故事,亦是人的故事。至此,像陈皮酒这样强调药食同源的保健养生酒,也成为了东台人生活里处处可见的存在,甚至有了“酒是百药之长”的说法。
一杯陈皮酒,串起了东台人千百年的安康之愿,也搭载了东台人追求至纯、至真、至孝的良善品质。
听着故事边走边逛,和煦微风挟带着阵阵药酒香气,把人迷得晕头转向。花已开,酒微醺,不经意的拐角里,镌刻在墙上的画好像也动了起来。画里的古人举着耙子,搅拌着数百斤的糯米,他们额上微汗,神情却是怡然。这一刻,我好像懂得了这一处以陈皮酒为主题的“世外桃源”存在的意义。
而这杯酒,连接了千百年的世间百态,治愈数不清的悲欢离合,也成为了这片古老的土地在漫长的历史中,不变的生活注解与情感寄托。
贾佳 张珺斌 王盛贤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