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舍小流域治理绘就和美乡村新图景
九月的东台,秋风裹挟着草木清香。从市区向东驱车半小时,“花前树下、恋恋不舍”的字样映入眼帘,头灶镇下舍村便到了。
走进村里的七星公园,亲水长廊依河而建,脚下流水潺潺,泛着粼粼波光,两岸绿意层叠,沁人心脾。随手一拍,都是宜居宜游的生态美景。园中七棵百年银杏树尤为引人注目——它们按北斗七星方位栽种,早年是渔民出海返航的“天然航标”,如今枝繁叶茂,成了下舍村最亮眼的生态文化名片。银杏园旁的湿地被精心打造成“花鱼港”。微风拂过,芦苇摇曳,杨柳轻垂,湿地与银杏园相映成趣,浓郁的田园气息令人沉醉。
这惬意景致,正是我市推进生态河道创建、实施下舍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生动成果。如今村民家门口的河道,一改往日旧貌,既流淌着柴米油盐的烟火气,又洋溢着诗画田园的浪漫感。
下舍小流域内多条骨干河道纵横交错,构成区域重要的生态屏障。治理过程中,以小流域为整体单元,紧扣村庄自然禀赋,推行“集中连片、规模治理”模式,通过“疏浚河道+整治岸坡+补植绿化”的组合举措,在修复生态、美化环境的同时,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难题,实现了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目前,下舍小流域已成功建成8条农村生态河道。“我们重点抓河道清淤、岸坡整治和长效管护,还将废弃的下舍电灌站改造成水利微展馆,就是想留住老一辈的水利记忆,让大家记得住乡愁。”头灶镇水务站站长崔浩波介绍。
这座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二层电灌站,曾是村里“旱改水”的关键设施。如今经过复古风格改造,早已旧貌换新颜。“我们这儿自古因‘盐’而生、因‘盐’而兴,在改造中深挖海盐文化,将其融入沿河景观带设计,让老建筑承载新内涵,也让生态美景多了文化温度。”头灶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凭借这份“生态+文化”的独特魅力,下舍村还成功入选江苏省首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晚上河边特别凉快,大家都来乘凉,灯光一亮,跟城里公园没啥两样。”村民钱春香的话,道出了环境改善带来的幸福感。如今的下舍村,河道水清了、景色绿了,村民的日子也跟着越来越有奔头、越来越有滋味。
下舍小流域的美丽蜕变并非个例。近年来,我市以小流域治理为抓手,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深入挖掘和彰显地方文化内涵,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治理样板:溱湖水乡的罗村小流域,依托里下河独特风貌,打响“皇娘湖”生态品牌;梁垛镇舍港小流域,以临塔村“孝贤文化”为魂,打造出诗意盎然的鲤鱼岛水生态公园……
周宴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