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生态蟹“横”行市场弶港青蟹抢“鲜”上市-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综合 > 正文

生态蟹“横”行市场弶港青蟹抢“鲜”上市

来源:未知     点击数:1069     日期:2025-09-09 08:56:05
秋风渐起,蟹肥膏黄。眼下,正值弶港青蟹大量上市时节,一只只青壳白肚的“肥将军”正裹着黄海的咸香,“爬”上千家万户的餐桌。清晨五点半,弶港镇巴斗居委会的青蟹养殖区早已苏醒。风机嗡嗡作响,白鹭翩跹低掠,金色晨光铺满蟹塘。蟹农们弯腰俯首,麻利地捆蟹、投饵、巡塘。“今年青蟹比往年

秋风渐起,蟹肥膏黄。眼下,正值弶港青蟹大量上市时节,一只只青壳白肚的“肥将军”正裹着黄海的咸香,“爬”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清晨五点半,弶港镇巴斗居委会的青蟹养殖区早已苏醒。风机嗡嗡作响,白鹭翩跹低掠,金色晨光铺满蟹塘。蟹农们弯腰俯首,麻利地捆蟹、投饵、巡塘。“今年青蟹比往年早一周上市,产量和品质都更好,价格反而更亲民。”养殖户练晓燕手中动作不停,用环保塑料扣一绕一扣,瞬间制服张牙舞爪的大蟹钳,“以往都是用绳子,现在这种捆扎更轻便,消费者购买更实惠。”

不一会儿,收购商王旭的货车沿着塘埂缓缓驶入。“弶港青蟹饵料足、体质壮,是市场上的抢手货!”他跳下车,与蟹农一同分拣,手法熟练地将未满膏的青蟹轻轻拨回塘中。“从出塘到发车,争分夺秒,只为锁住那口鲜。”王旭说,他每天从这里发出两千多斤青蟹,直供江浙沪高端市场。

鲜从何来?答案藏在饵料中。养殖户王红兰道出秘诀:“我们喂的都是‘海鲜大餐’——新鲜小海鱼、螺蛳、麻虾,再加点小麦粉,按比例调配,人都能吃!”她每天凌晨五点就开始拌料投喂,还在塘周设置4处料台,通过观察剩余饵料,精准掌握青蟹食量,实现精细化投喂。这种生态养殖模式,不仅让青蟹壳亮螯壮、膏黄饱满,更兼具海蟹与湖蟹的双重风味,在市场上备受青睐。

夜幕垂下,蟹塘切换为另一番光景。养殖户王潘华打着手电筒巡塘。“白天它们躲清静,晚上才出来活动。”他压低身子,悄声靠近塘边,眼疾手快地捞起一只:“看,壳边这条透光缝说明膏还没长实,得再养两天。”手电光一照,膏黄盈缺一目了然。他将这只“欠火候”的青蟹轻轻放回水中,转而拉起一旁的料台。渔网出水,几只青蟹赫然在目,其间更跳跃着点点银光——“这是白虾,我们的‘小伙伴’。”王潘华笑着介绍。基地普遍采用“青蟹+白虾”混养模式,青蟹为虾“优胜劣汰”,白虾为蟹“监测水质”,一塘两用、生态循环,既降风险又提效益。“青蟹中秋国庆就卖差不多了,资金回笼快,12月份白虾上市,又接续一波收入。一年到头,塘里都有产出。”王潘华盘算着今年的收成,笑意盈盈。

弶港镇坐拥85公里黄金海岸线,得天独厚的咸淡水交汇环境,是青蟹生长的“天然粮仓”。今年,全镇青蟹养殖面积约1.2万亩,其中巴斗占7000亩。最早一批青蟹于8月下旬抢先上市,目前批发收购价为每斤50-60元,市场零售价约80元,可持续供应至11月。

生态混养,不仅养肥了青蟹,更带富了一方百姓。一只只挥舞着大螯的“黄金蟹”,正成为弶港乡村振兴道路上最生动的名片。(胡春静 王慧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