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恩师——写给向平老师
韩增满
一日为师,终身为师。我十分敬重的高中班主任向平老师,如今已至耄耋之年,银发如霜,虽略有耳背,却依旧身板硬朗、精神矍铄。他思维清晰,谈吐流畅,每次拜望,总能唤起我对校园时光的深切回忆。往事如电影画面般在脑海中浮现,岁月流转,恩师始终是我心中最明亮的灯塔。
勤学苦读,立志成才
向平自幼家境贫寒,父母节衣缩食供他读书。生活的艰辛没有阻挡他向学的脚步,反而更坚定了他勤奋读书、报效祖国的信念。寒窗苦读,夜以继日,他始终未敢懈怠。小学时他便天资聪颖,1949年,向灶小学和三友小学联合举行演讲比赛,两个一等奖都被向灶小学获取,其中一个被他收入囊中。从此向平成为学校各类活动的发言代表,并在文艺表演中崭露才华。
升入三仓初中后,他成绩依然名列前茅,各科成绩中语文尤为突出,文章言简意赅、精悍有力。后考入东台师范学校,三年学习中,他思维独到,分析问题深刻,展现出教书育人的天赋。毕业后,他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如愿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艰苦奋斗,奉献教育
从教之初,向平被分配到初创的苏舍初级中学,并兼任团支部书记。学校建在海洋河西侧的荒滩上,从无到有,一砖一瓦都凝聚着师生的血汗。向平老师组织的团员先锋突击队勇挑重担,发挥了骨干作用。当年机械化程度低,施工材料运输到海洋河边,学生们排着长长的队伍,仅靠双手传送到工地上,从不叫苦喊累。晚间他们连续作战,平整土地、堆筑假山、开挖池塘,最终把荒滩变成美丽的校园。
这段艰辛的岁月,成为许多人难忘的记忆。向平老师也因表现突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才艺双馨,教学有方
向平老师多才多艺,尤其热爱音乐。二胡、小提琴、手风琴,样样娴熟。1966年暑期,城东公社举行大型文艺晚会,第一个节目大合唱,他的手风琴伴奏惊艳全场;同年10月,公社成立宣传队赴30多个大队巡回演出,屡获好评。1972年元旦,他率宣传队在安丰公社演出,面对“难对付”的观众,他认真排练、精益求精,最终演出大获成功,赢得赞誉。
在校期间,他兼任音乐教师,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极富感染力。他教出的学生中,多人擅长乐器演奏,成为文艺骨干。他连续三期担任全公社音乐教师培训主教,培养了大量人才。
除了音乐,他的语文教学同样出色。备课严谨,讲解深入浅出,尤其擅长朗读,令人印象深刻。1977年高考,他带的毕业班中有学生考入中国矿业学院,成为全镇唯一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受到市文教局表彰。我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也源于向平老师的言传身教。
师德高尚,关爱学生
1972年9月,向平老师调至包灶中学任教。我的第一任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就是向平老师。他身材高挑,英俊潇洒,总是面带笑容,充满活力。与学生关系融洽,像慈父般关心每个人。冬天他看到学生被褥单薄,便主动拿出棉被。一次向平老师也对我说:“增满啊,你如不方便可跟我同宿几夜。”现在回想起,依旧感动不已。
20世纪70年代,物质条件匮乏,不少学生生活极其艰苦。向平老师总是尽力帮助,甚至挽留因贫辍学的学生,鼓励他们完成学业。学生徐汉军原打算放弃高考,经他多次耐心开导,最终重拾信心考入青海大学英语系,实现了人生理想。
向平老师生活俭朴,工作勤勉,常批改作业至深夜,次日仍早早起床督促早读。他以身作则,践行“向我看齐”的原则,深受师生敬爱。
三尺讲台,四十载耕耘。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如春蚕吐丝、红烛照人,如今桃李满天下,许多学生回乡仍不忘探望恩师。
师生情谊,如陈年美酒,历久弥香。向平老师热爱教育事业、乐于奉献、为人师表的宝贵品质,始终激励我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