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抗日烽火淬炼的红色根脉-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综合 > 正文

抗日烽火淬炼的红色根脉

来源:未知     点击数:738     日期:2025-09-10 08:51:50
袁则存2025年1月10日的上海,冬日暖阳透过玻璃窗,洒在一位96岁老人颤抖的双手上。新四军老战士季达轻轻摩挲着刚刚送达的《红色根脉》封面,仿佛触摸着一段尘封的青春。这本三仓镇中学的校本教材,以30万字的篇幅,重现了20世纪40年代三仓老区的教育图景,恰如一把时光钥匙,开启了老人记忆深

袁则存

2025年1月10日的上海,冬日暖阳透过玻璃窗,洒在一位96岁老人颤抖的双手上。新四军老战士季达轻轻摩挲着刚刚送达的《红色根脉》封面,仿佛触摸着一段尘封的青春。这本三仓镇中学的校本教材,以30万字的篇幅,重现了20世纪40年代三仓老区的教育图景,恰如一把时光钥匙,开启了老人记忆深处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随着书页翻动,那段尘封的记忆重新变得鲜活。“四联中……鲁家灶……”老人喃喃自语,眼眶渐渐湿润。时光倒流82年,1943年的苏中抗日根据地,14岁的季达走进苏中四分区联合中学并在此度过了近三年刻骨铭心的时光。《红色根脉》的“革命摇篮”篇,详细记述了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苏中根据地如何在枪炮声中坚持办学。季老的指尖停留在第40页,那里描述着四联中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清晨军事训练,上午文化课程,下午生产劳动,夜间轮流站岗放哨。

“教材是用毛边纸油印的,有时候就在沙地上写字算题。”老人回忆起那段艰苦而充实的岁月,“我们吃的是粯子饭糁儿粥,睡的茅草大地铺。用背包当板凳、膝盖做课桌、大地上就是课堂,敌机来了疏散隐蔽,警报解除继续上课。”

四联中实行“学用一致”的教育方针,学生既学习文化知识,也参与根据地建设。季老清晰地记得,冬学运动中赴李家灶扫盲;参加学校组织的宣传队到周边乡村演出,动员群众参加抗日;到新四军一师师部吴家桥还有三官殿,慰问指战员。

翻到“英才辉耀”篇,季达看到了熟悉的名字和照片——那些曾经朝夕相处的师生。四联中师资力量雄厚,不少教师是来自清华、北大、交大、浙大、复旦、北师大、上海大学和中央大学等校的优秀知识分子,他们放弃城市生活,胸怀抗日救国的大志,投身苏中根据地教育事业。

“我的老师裴定他总说‘教育救国’不是空话。”季老回忆道,“四联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教学与生产劳动、军事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这种教育模式在当时极具创新性,甚至为新中国教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季老看到当年同学名录和人物简介时陷入沉思,许多人成为新中国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也有人永远长眠在革命的征途上。

季老自己的经历同样堪称。父亲季方,这位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新四军将领,从黄埔军校到参加北伐,从创建农工民主党到投身抗日战场,季方的一生就是一部中国革命史的缩影。父亲季方正是季达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作为书中记载的“三千五百名革命前辈”之一,季达老人家参加过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从一名学生兵成长为解放军医务工作者,亲历了上海解放的历史时刻。

当翻到“精神长存”篇时,季达频频点头。这一部分着重探讨了烽火教育的当代价值,以及三仓镇中学如何传承红色基因,打造红色教育品牌。当老人家得悉三仓镇中学去年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光荣称号,教学质量连续多年稳居盐城市农村初中第一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特别令季老感动的是,书中收录了《到三仓河去》等20多篇回忆文章,那些文字生动再现了当年青年学子追求真理的热忱。“这就是我们当年的真实写照!虽然物质极度匮乏,但精神世界无比充实。”

这本校本教材与他个人的记忆形成了奇妙对话——既是印证,也是补充;既是回顾,也是启迪。对季老和他们那一代革命前辈而言,打开这本书仿佛进行了一次时空穿越,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青春,也看到了红色基因的传承。那些在烽火中淬炼的教育理念,至今仍然闪烁着光芒。

窗外,上海的繁华与书中的烽火隔空对望。但对老人来说,二者血脉相连:正是那段筚路蓝缕的奋斗,托起了今日的盛世;正是那份追求真理的热忱,推动着民族向前。

一本书,承载一段历史;一位老兵,守着一团火焰。当季达合上书页,历史与现实在纸页间握手,记忆与希望在目光里相融。那烽火中淬炼的教育根脉,早已扎进泥土,向着新时代,抽枝散叶。这一刻,历史与现实交汇,红色根脉在无声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