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命由我!
每天早上五点左右,在梁垛镇梁垛村的大道上,一位年轻跑者的身影特别引人注目。
无论是甩臂姿势,还是脚步着地,他都和旁人不同,肌肉僵硬、下肢交叉,有着明显的肌张力异常。然而,双目中透露出的坚定,让人印象深刻。
他叫杨晨志,1岁多诊断出脑瘫、肢体二级残疾,然而23年后,他却用自己的“拼劲儿”走出了一条跨越壁垒的成长路。不仅考取了研究生,还成为诗人,并自学画画、建模、游泳、高尔夫、电子琴……
他母亲说,真的想不到会有今天。
他说,如果你认为我命由我不由天,那就攥住命运喉咙,努力奋斗,逆天改命。
不能因为残疾,否定自己的前途
8月26日,在梁垛村见到杨晨志时,他正在研读《计算机科学中的数学——信息与智能时代的必修课》。
“这不是我研究生的学习用书,是我自己想看的,各种领域多学习一点,可以融合起来,相互促进。”杨晨志说。
翻书的时候,杨晨志的手指僵硬,很是费劲,而说话时,每说一个字,嘴唇和面部表情的动作都很大。
“他一周岁的时候坐凳子都两边倒,更不谈走路了,十几个月都不会说话。我没想到他会有今天这样。”母亲杨金明看着儿子,满是自豪。
时间回到24年前,那个夏天,杨金明和爱人邹祥迎来了爱情的结晶。他俩虽然在农村生活,一个人在镇自来水厂上班,一个在镇上的磊达水泥厂做驾驶员,日子平凡踏实,特别是小生命的到来,为这个家庭,带来了很多欢乐。
然而,一切在发现小杨异常后,戛然而止。“去市区医院检查,医生就说,是出生时缺氧导致的脑瘫,合并肌张力过高,当时就觉得天塌了。”杨金明说,医生建议去省里做康复,说能改善孩子的状态,他们立马就去了南京儿童医院。
每次康复三个月一个疗程,杨金明夫妻俩轮流陪护,为了省钱,他们都是咸菜萝卜干就饭。幸运的是,因为他们坚持了康复,孩子慢慢地能坐、能走,也能讲话了。虽然小杨3岁多才能口齿不清地说话,5岁多才能走几步,然而,对于杨金明来说,这已经很好了。
杨金明没想过更好是什么样子,但是杨晨志想了。
“我小时候,看着别的孩子奔跑、嬉戏,很羡慕的,也许正是觉得自己不一样吧,我就更渴望学习知识,不能因为残疾,否定自己的前途。”杨晨志说,在他看来,没办法选择自己的出身,那就拿好自己的人生剧本,演好自己的角色。
不要给自己贴上标签,我也是普通人
杨晨志本可以讲自己的“标签”:二级残疾、自强模范、康恩贝自强奖学金获得者、韩国高校的中国留学生……
然而,他说,不要给自己贴上标签,我也是普通人。
是的,幼儿园、小学、初中,杨晨志都是上的普通学校,一样地上课,一样地做作业,从不因为身体原因,对自己降低要求。
小学的时候,写字是摆在杨晨志面前的拦路虎。肌张力过高导致他的双手变形,手腕弯曲,抓握都很困难,何况写字。一年级的时候,每天放学回来,他经常因为写字写不起来,急得大哭。然而哭过之后,他又继续握起笔,告诉妈妈,他要继续练习。于是,小学期间,他常常作业一做就到凌晨。妈妈在一旁心疼,懂事的他却对妈妈说,只要比别人多花时间去练习,他就可以做到。
会写字、写好字、有速度地写好字,杨晨志花了十年的时间,直到在盐城上学期间,他的写字终于赶上了正常人。翻开杨晨志如今的学习笔记,字迹清晰、工整。
中考时,杨晨志没有考上普高,曾经失落了一阵子,然而恩师王成告诉他,你的坚持和明亮,都值得被更好的天地看见,不一样的走法,也能开出好花。就是这句话,此后成了杨晨志主动迎接风雨的底气。
于是,杨晨志去了盐城市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就读的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这对他手部的灵活协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小时候一样,别人练习一遍,他就练习十遍、百遍。无数个日夜,他坐在电脑前,反复琢磨软件的功能,不断尝试各种设计技巧。笔记本记了一本又一本,试卷做了一张又一张,三年时间,他凭借不懈的努力,先后取得了高级室内设计师、平面设计师资格证书。
后来的人生,是出乎母亲杨金明意料的。去浙江读专科、去韩国读本科,再考取研究生,杨晨志一次次地挑战着自己。当年离开东台前往盐城读书,母亲杨金明还为他是否能够照顾自己,担忧了几天睡不好。想不到,几年下来,杨晨志不仅照顾好了自己,会洗衣、会做饭,还不断刷新了父母、朋友对脑瘫儿能走多远的认知。
其实,当杨晨志告诉杨金明,老师推荐他出国留学,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瞬间,他还是犹豫了。毕竟是一个农村家庭,出国每个月五六千的消费,对家庭来说,是笔不小的负担。但是看到杨晨志努力、渴望、求知的身影,她和爱人还是决定,支持孩子!
人的生命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成长有一刻/给我的感觉就是/并不是逃避危险/而是学会了不怕疼痛/人和酒都是矛盾体/淡了怕没味道/浓了怕喝过头。”
“修复了99次自我怀疑的bug/新增特性/在沙漠里种出会唱歌的仙人掌。”
杨晨志是中国诗人作家档案库官网认证的诗人作家,至今已经创作了两百多首(篇)诗歌、散文。在他的笔下,有成长的感悟、有陪伴同行的梦想、有命运的岛屿……他说,我手写我心,他的心是跨越。
虽然手部肌肉不灵活,但他会素描、会做电子建模、会弹电子琴、会打高尔夫;虽然发音口齿不清晰,但他会说三国语言;虽然走路歪歪扭扭,但是他炼出了八块腹肌,学会了游泳。
教育没有边界,成长不受限制,即便人生的壁垒很多,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尝试一下。在他看来,人的生命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梁垛镇家里,杨晨志的卧室除了一张书桌和一张床,其余空间都被书填满了。艺术、历史、经济、数学……他积极探索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可能,从平面设计、到电子商务,再到经济通商、全球革新经营专业,杨晨志觉得,知识是相互贯通的,多学一点,未来的路也会更加宽广一点。所以,在浙江念书的时候,他常常一个人坐地铁去浙江大学、浙江音乐学院旁听。所以,虽然在韩国留学,他还是考了剑桥领思英语C1证书。
当然,因为自己特殊的求学经历,杨晨志特别关注教育融合。自己从农村基础教育到城市特殊教育,再到国际高等教育的求学历程,让他觉得:残疾孩子和普通孩子融合教育是可能的,好好读书依旧是农村孩子去看世界的最佳捷径。
“被尊重、被看见、被拥抱,就会有无限可能。”杨晨志说,还有两年自己就研究生毕业了,毕业后,教育也是他考虑的发展方向之一。
他想告诉更多的残疾孩子,努力本无高下之分,每种坚持都值得喝彩。
“只要怀揣感恩之心和对知识的热爱,一定能够跨越更多的壁垒,活成自己期待的模样。”
杨晨志说,在他看来,这就是所谓的逆天改命。(陈美林 刘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