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过父辈接力棒把青春献给绿色土地 黄海森林坚守生态保护风华正茂
每天清晨五点左右,护林员沈彩芹都会准时出现在森林里。
6.8万亩的林子,病虫害需要时时监测。叶片的破损程度、虫粪的量、诱蛾灯中蛾子的数量直接关系到病虫害发生的概率。一周下来,沈彩芹基本能把整片林子全部巡查一遍。年复一年,沈彩芹用脚步丈量着森林的每一寸土地。
对于这片土地的变化,沈彩芹比旁人体会更加深刻。1974年,她的父母来到这里成为林工,一干就是一辈子。儿时的沈彩芹听父母讨论最多的就是种树、护林。1997年,接过父辈的接力棒,她也成为护林员。
从淋盐爽碱拓荒植绿,到知青接续奋斗,从“卖苗木”到“卖风景”再到“卖生活”,一个甲子时光流转,黄海森林由寸草不生的盐碱滩成为“天然氧吧”,不断书写着新时代生态高质量发展“两山”答卷。
早期黄海森林公园苗木产业兴盛的时候,沈彩芹他们想得更多的是把树种好,卖出好价钱。随着城市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升级,曾经的经济林,摇身一变成了生态度假区。随着游客的增多,对森林植被和脆弱林区来说挑战不小,加强适时生态环境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在参与1965木工场业态管理和研学项目开发后,讲解员吴笛今年成了木工场的主管。相比过去做导游,吴笛现在不断思考着如何进一步提升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不能总说老一套,得不断想新点子,不然游客容易审美疲劳。”吴笛说,旅游项目的创新对细节要求很高,雕琢好每一个项目,强化创意和体验感,才能吸引游客留下来,再次来。
逐年攀升的游客量,是对森林无言的肯定。为了让游客玩得开心、体验深刻,导游王陈晨这几年在讲解上颇下功夫,她的讲解词今年和去年就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增加了生态教育的科普,因为黄海森林是一处不可多得的自然生态博物馆。”王陈晨说。
这几年黄海森林的生态旅游越来越成熟,无论是度假区项目打造还是服务体系建设,都进入到一个良性的发展阶段。走进黄海森林公园,除了充盈眼帘的茫茫林海,还有一种让人慢下来的满满诚意。
森林康养基地、自然研学课程、特色文创市集以及精品住宿集群等项目,让游客不仅是观光,更是沉浸式享受一种健康、愉悦的生活方式。
度假区运营发展科科长华悦表示,黄海森林度假区转型的目标是打破单一门票经济,打造一个以生态为本底、提供多元化高品质森林生活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模式。为了这个目标,华悦每天在各个项目之间奔波。一方面忙的是项目推进,另一方面忙的是生态保护。
在黄海森林,无论发展模式如何变化,生态保护红线一直没变,所有项目都进行严格生态评估,确保发展反哺保护。
向未来,绿色是这片土地永远的追逐,更精彩的森林蝶变一直在路上。(陈美林 刘进涛 马佳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