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合同激活集体资产效能
“过去灌溉站三天两头闹脾气,现在像上了发条一样准时!”梁垛镇高窑村村民老徐望着田里哗哗流淌的灌溉水,脸上洋溢着笑容。这个曾经因管理不善导致村民头疼的“老大难”问题,如今通过一份不到千字的承包合同,实现了从“闹心站”到“暖心站”的华丽转身。
高窑村8座集体灌溉站承担着全村2800亩良田的灌溉重任,这些“农田血管”却曾长期“供血不足”。2024年灌溉季,因管理缺位导致的5次故障停机,每次长达5天的抢修,不仅让百余亩农作物“喝不上水”,更让村集体掏了1.5万元维修费。“那时候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承包人干多干少一个样。”村党总支书记季鹏坦言。
当年12月,高窑村借农村集体资产清查契机,在法律顾问指导下推行灌溉站精细化管理改革:对6座骨干站实施“激励承包制”,承包方按90元/亩收取服务费后,村集体分级返款(小户23元/亩、大户20元/亩),通过差额返还激发服务积极性;对2座补充站实行“管理费+电费全包制”,承包方需缴纳10元/亩管理费并全额承担电费,倒逼节能降耗;村法律顾问全程参与,新合同明确安全责任条款与单方解约权,将权责以书面形式固化,终结“惯例治村”模式。与此同时,建立“月巡查、季考评、年总评”制度,将设备完好率、故障响应速度等纳入考核,让管理从“突击式”变为“常态化”。
举措有力、数据亮眼,高窑村灌溉站管理改革交出高分答卷:今年故障停机次数同比下降80%,平均修复时间从5天缩短至2天;维修支出同比减少47%,补充站电费成本降低5%,设备折旧率控制在8%以下;省下的7000元反哺村公共设施建设,村民灌溉满意度显著提升;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合同条款全部落实到位。
“现在承包人主动巡检设备,比我们还上心!”村会计展示着最新的管理台账,上面清晰记录着每座灌溉站的运行状态。更让村民欣喜的是,改革红利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村里的机耕路正在翻修,灌溉渠也将进行清淤拓宽。
记者手记
高窑村的实践启示我们: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改革,关键在于找到“责权利”的平衡点。一份小小的合同,不仅激活了集体资产的“一池春水”,更架起了干群之间的“连心桥”。当“要我管”变成“我要管”,当“口水账”变成“明白账”,当“惯例治”变成“契约治”,乡村振兴的底气就更足了。(戴海波 王丽丽 朱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