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飞鸟的栖息地
飞云之下,候鸟翔集。条子泥湿地,一群候鸟正掠过浅滩,时而低头觅食,时而振翅高飞。这里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的关键节点,被誉为“鸟类国际机场”——每年超百万只、400余种候鸟在此中转栖息,为漫长的迁徙旅途寻觅补给。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二十年来,在东台条子泥这片生机盎然的湿地上,“两山”的实践正书写着生动的注脚:从候鸟严选的“湿地乐园”,到精心打造的鸟界“样板房”,再到“退渔还湿”后渔民上岸的“海景经济”,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何以“出圈”?候鸟严选的湿地乐园
“快看,这是我拍到的第一只鸟!”记者的镜头里,一只灰斑鸻正悠闲地啄食滩涂上的饵料。生态摄影师李东明笑着解释:“涨潮时滩涂被淹,鸟儿就集中到浅水区觅食,这场景我几乎每天都能见到。”
作为条子泥湿地常驻鸟类调查员,李东明已持续追踪记录鸟类15年,一年360天里有300天“泡”在湿地里。“三天里至少有两天来这里,就像看自己的小孩。”他翻开相册,里面是密密麻麻的鸟类照片:勺嘴鹬、小青脚鹬、黑脸琵鹭……其中,勺嘴鹬被他亲切地称为“小勺子”——这种全球极度濒危的鸟类,对食物和环境的要求近乎苛刻。“如果一个地方的生态环境能够得到勺嘴鹬的青睐,那就意味着全世界有超过140种鸟类都适合在此生存。”
数据印证着李东明的观察:近年来,条子泥湿地监测到的小青脚鹬数量从2020年的1150只逐年递增,2023年达1560只,2024年更是创下2440只的新高,远超全球学界公认的种群统计数。而勺嘴鹬的身影,也连续多年稳定出现。
“为什么这么多鸟偏爱条子泥?”面对记者的提问,李东明带我们走向鸟群的觅食区:“答案藏在这片湿地的‘贴心服务’里。”

何以为“家”?精心打造的鸟界“样板房”
2019年,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条子泥作为核心区域,其保护价值愈发凸显。而让候鸟真正“住得好”的,是当地政府为它们量身定制的“样板房”——“720高地”。
“海水涨潮时,鸟儿需要安全的休息地。”李东明介绍,条子泥湿地“退潮是滩、涨潮是海”,过去鸟儿常因无处歇脚而疲惫不堪。为此,我市沿海经济区与渔民协商,租下候鸟觅食区附近的720亩围垦养殖区,退渔还湿,并根据不同鸟类的习性,划分出深水区、浅水区和光滩区。“鸻鹬类喜欢浅水,鹭类偏好光滩,鸥类需要开阔水域——这里能满足所有需求。”
作为国内首块固定高潮位候鸟栖息地,“720高地”不仅是国内的标杆,更成为全球范例。2023年最高峰时,这里曾容纳18万只鸟同时栖息,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
但条子泥的“住房保障”不止于此。“前面二十几公里,我们还为鸟儿建了‘高档新小区’。”循着李东明的指引,记者来到川水湾湿地。这片1.9万亩的保护区,曾因互花米草泛滥导致湿地旱化、底栖生物消失,鸟儿寥寥无几。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生态优先,用两年时间攻坚,彻底清除互花米草,恢复淡水湿地、咸淡水湿地、咸水湿地等原生生境,并通过科学调控水位,为不同鸟类提供“个性化住房”。
“黑嘴鸥最喜欢碱蓬草,我们就保留了大片碱蓬,它们就在下面筑巢。”湿地巡护员吴燕飞指着一片浅滩介绍,去年这里有几千只黑嘴鸥在此筑巢、繁殖,“刚来的时候瘦瘦的,现在都养得白白胖胖的。”在她看来,候鸟愿意留下来“谈恋爱、安家、生小孩”,就是对湿地保护最好的认可。
据统计,我市累计完成27.6公里海岸线生态修复、3.1万亩退渔还湿,彻底清除7.78万亩互花米草。“720”保护模式已被复制推广,正助力我市沿海打造世界级滨海湿地保护样板。

凭何而兴?好生态催生的“海景经济”
“退渔还湿”不仅为候鸟铺就回家路,也为曾经漂泊的渔民找到了上岸的归途。紧邻条子泥景区的巴斗村,曾是一座以捕鱼为生的滨海小渔村。如今,这里渔家乐、民宿林立,“观鸟热”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气。
“现在我们不仅卖海鲜,还卖海景!”在“巴斗渔娘”饭店,老板祁兰芳端出一笼非遗美食三鲜灌汤包。她的家就在饭店后几步路,自建的“观澜居”民宿里,每间房都以当地景点命名,充满渔村特色。“很多退休老人喜欢来这里过冬,一住就是十多天,就为了看鸟。”
祁兰芳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渔民,到她这一代,选择上岸创业。“以前靠海吃饭只能打鱼,现在环境好了,游客多了,路子越走越宽。”她笑着说。
巴斗村的转型,是我市“生态文旅融合”的缩影。依托条子泥湿地世界自然遗产的品牌效应,当地推进渔农旅深度融合:去年全村接待游客10万人次,旅游收入占村民总收入比重超25%。漫步村中,海鸟蓝、贝壳白点缀在景观小品中,渔船上的“老古董”成了民宿的装饰,更多民宿正加紧建设……
如今,好生态好风景吸引越来越多游客来到东台观鸟观光,搬不走的“绿水青山”成了当地百姓的“金山银山”。
“守住湿地生态安全边界,为子孙后代留下大美湿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也是我市多年来的实践坚守。从“720高地”到川水湾,从退渔还湿到渔旅融合,东台正以一抹源自古籍书卷的“缣缃色”(中国传统书卷色,象征和谐共生),绘就万物和美、绿色发展的生态长卷。
潮起潮落间,候鸟的翅膀划过碧空,渔村的笑声回荡在海岸。在东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是口号,而是候鸟用翅膀投票的信任,是渔民用新生活书写的幸福,更是一片湿地用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向世界展示的“两山”实践中国答卷。(陆军 戴海波 李东明 单中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