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的爸爸妈妈你们在哪里
近日,南通启东的朱冬妹、王丽娟和家属一行四人再次来到东台寻找亲生父母。
根据市社会福利院的档案记载,朱冬妹出生或被捡拾于1983年12月19日,地点是东台三里桥,7天后被养父母从福利院抱养至启东。她身上有两个鲜明的标记:一对笑起来格外明显的酒窝,以及后背正脊骨上一颗显眼的黑痣——这是她盼着亲生父母能认出自己的“关键信息”。
王丽娟的档案上记着“崔一虎在东台理发店拾的一弃婴”,出生或被捡拾于1988年11月5日。当年被抱养时,裹着一套花棉袄,随身物品里有50元人民币、两包奶粉,还有一张红色纸条,上面写着她的生辰八字,还有一个“张”字——或许是姓氏,或许是某个特殊的记号。这些细碎的线索,成了她寻亲路上的微光。
社会福利院院长张仁庆回忆,今年上半年接到求助后,工作人员查阅档案,确认她们两人从福利院被抱养至启东的事实。住养在福利院的杨奶奶还给出关键指引:“当年的三里桥,就是现在鼓楼步行街的最西头、人民剧场旁边。”
循着这个线索,两家人来到鼓楼步行街西头。一位70多岁的老爷爷带着她们走到人民剧场前,指着脚下的路说:“这就是老三里桥的位置。”
老爷爷说,这条路拓宽过三次,40多年前不是这样的——那时候街道中间是条石,两边是窄窄的人行道,老一辈一提三里桥,指的就是这儿。
王丽娟要找“东台理发店”,老爷爷解释,当年没有叫“东台理发店”的店,但七里长街上有三家大的理发店。西边那家叫三八理发店,大多是女店员。另外两家也在这条街上。那时候交通不方便,七里长街就二三里路热闹,出了这片就没什么人气了,送孩子来的人,应该离这儿不远。
站在步行街人民剧场前,朱冬妹有点激动:“根据档案,爸妈把我放在了三里桥,我当时裹着花紫色棉袄,养父母第一次见到我时也是那身棉袄。”
王丽娟攥着衣角:“不知道崔一虎叔叔是在三家理发店中的哪一家捡到我的。我就是想知道,我长得像爸爸还是像妈妈。”
之后,她们还去了安丰福利院——这里曾叫安丰育婴堂,上世纪80—90年代接收过周边超2000名弃婴,不少孩子被跨省收养。
朱冬妹表示,不管当年是什么原因,我们都能理解。我想跟你们见一面,哪怕就一眼。
王丽娟也轻声补充,我们啥都不求,就想跟爸爸妈妈、兄弟姐妹们团圆,知道自己的根在哪儿。
40年的等待不是为了追问过去,而是为了补上那句迟到的“我很好”,找到那个叫做“家”的根。
愿她们能早日听到那句:“孩子,我们找你好久了。”(周宴 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