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从“看天吃饭”到“智慧种植”——渤海之滨 冬枣飘香-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综合 > 正文

从“看天吃饭”到“智慧种植”——渤海之滨 冬枣飘香

来源:东台日报     点击数:1124     日期:2025-10-20 09:01:54
金秋时节,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的30万亩冬枣园里,红彤彤的果实挂满枝头。下洼镇东平村的枣农王春军正忙着采摘,粗糙的手掌托着饱满的冬枣,眼里满是笑意:“今年3个大棚能收1万多斤冬枣,早在9月上旬就有客户来看枣,预订的是每斤40块钱,算下来能挣40多万元,比往年在市场上零卖挣得多!”丰

金秋时节,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的30万亩冬枣园里,红彤彤的果实挂满枝头。下洼镇东平村的枣农王春军正忙着采摘,粗糙的手掌托着饱满的冬枣,眼里满是笑意:“今年3个大棚能收1万多斤冬枣,早在9月上旬就有客户来看枣,预订的是每斤40块钱,算下来能挣40多万元,比往年在市场上零卖挣得多!”

丰收的喜悦比以往更浓。过去,沾化区八成以上的冬枣都是露天种植,一场雨就能让枣农一年的辛苦泡汤。“天气不好,枣子裂果、烂果一大堆,价格还上不去。”滨州市沾化区生源冬枣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耿涛回忆。如今,合作社的8个物联网智慧大棚里,早已是另外一番景象:智能灌溉系统精准滴灌,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环境参数,耿涛掏出手机轻轻一点,即可实现一键调控。

“24亩大棚能让冬枣提前半个月上市,再配上30个冷库锁鲜,品质全年都稳定。”耿涛说。2024年,合作社净利润达160万元,带动农户亩均增收2000至3000元。

沾化冬枣的蜕变,始于一场针对产业痛点的变革。过去,一家一户的管理模式下,枣农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冬枣品质时好时坏。为破解瓶颈,沾化区依托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冬枣主产区升级改造1万多个高标准大棚,建立常态化的“专家+合作社+农户”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从源头上保证冬枣品质。

在山东九牛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300多亩大棚里,产业融合的图景更显清晰。冬暖式高温温室、棉被温室整齐排列,大棚外的货车正装载着即将发往江浙沪的冬枣。“我们的枣都有追溯码,保真可溯。”公司负责人薛志强说,通过“循环农业+品牌化”路径,养牛产生的粪污被加工成有机肥“反哺”枣园,冬枣品质更优;通过建设大棚、配套冷库,冬枣销售期拉长至6个月,反季节销售带来更高溢价。

数据见证着沾化冬枣的“甜蜜成长”:2024年,全区冬枣总产量超6.6亿斤,产业产值突破60亿元,枣农人均增收2000元;而今年,产量预计超7.5亿斤,产业产值将超70亿元。滨州市沾化区政协副主席、冬枣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刘登枝说:“我们将紧紧围绕‘冬枣产业名城’建设发展定位,推动冬枣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营销品牌化、经营产业化,实现产业增效,枣农增收。”

夕阳西下,农户仍在枣园忙碌,满载冬枣的货车驶离田间,奔向全国各地。从“看天吃饭”到“智慧种植”,从“零散售卖”到“品牌赋能”,沾化冬枣不仅香飘万里,更让渤海之滨乡村全面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贾海宁 李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