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长寿之乡托起温暖“夕阳红”-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综合 > 正文

长寿之乡托起温暖“夕阳红”

来源:未知     点击数:536     日期:2025-10-27 08:51:37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十月“敬老月”的温情遍拂城乡之际,作为“中国长寿之乡”,我市以“一老一幼”三年行动计划为牵引,凭借全域覆盖的养老服务网络、细致暖心的医养保障体系、活力迸发的银发经济,让35.19万老年人实现从“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的幸福跨越。如今,我市人均预期寿命达82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十月“敬老月”的温情遍拂城乡之际,作为“中国长寿之乡”,我市以“一老一幼”三年行动计划为牵引,凭借全域覆盖的养老服务网络、细致暖心的医养保障体系、活力迸发的银发经济,让35.19万老年人实现从“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的幸福跨越。

如今,我市人均预期寿命达82.81岁,203位百岁老人安享福寿时光;“市、镇、村”三级养老服务圈触手可及,“医养结合”守护健康、“旅居康养”丰富生活,生动诠释着“老有颐养 长寿东台”的郑重承诺。

三级养老网:把“幸福”建在家门口

“以前做饭会发愁,现在下楼就能到养老服务中心,有热饭、有伙伴,比家里热闹多了。”家住东台镇金海街道的王奶奶,每天准时“打卡”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在这里,助餐助洁、日间照料、健康管理、文化娱乐一站式搞定,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这份便利,源于我市历时三年搭建的“市、镇、村”三级养老服务设施网络。

市级层面,4家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已投用,今年还将新增1家。这些中心不只是“日间照料站”,更是打通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的“转换通道”——老人白天可来中心康复,晚上回家居住,实现“机构服务居家化”。

镇区层面,13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成了老人的“日间之家”。许河镇四仓村日间照料中心里,眼科医生为老人们测量眼压、进行眼底检查;溱东镇照料中心紧邻镇卫生院,老人看病走“绿色通道”,不用排队耗时间。目前,这些中心日均服务超1000人次,实现镇区全覆盖。

村居社区则以“近”和“便”为核心,建成36家互助养老睦邻点、15家城市社区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虽小却“五脏俱全”:休闲区有电视棋牌,健身区配康复器材,理发、助餐服务随叫随到。今年五烈镇东里村成功创成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解决“吃饭难”是养老服务的关键。我市在三级养老设施内同步建设35家长者幸福食堂,日均助餐2000余人次。食堂不仅提供营养配餐,更成为老人的“社交阵地”——饭前下棋、饭后聊天,孤独感在欢声笑语中消散。今年计划新建15家农村助餐点,让农村老人也能吃上热乎饭。

医养手牵手:破解“看病难”的贴心招

“年纪大了,最怕生病跑医院。现在医生每月上门量血压、调药量,省了不少事。”梁垛镇高血压患者张爷爷,自从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就免去奔波之苦。对老年人来说,“医” 是养老的“定心丸”,近年来我市通过“医养结合”,让老人在家门口、养老机构里就能就近看好病。

在医疗机构端,我市建成37家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市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是盐城市级重点专科,市中医院创成省二级老年医院。更贴心的是“家庭病床”服务,目前已试点开设580张,针对农村失能、半失能老人,医生定期上门换药、检查,让卧床老人也能享受专业医疗。

在养老机构端,70%以上的床位为护理型床位,多数机构内设医务室。黄海森林公园旅居康养基地里,医务室24小时值守,老人头疼脑热不用出园区;缘百年颐养公寓更是配齐内科、中医科、康复科,入住老人做检查、取药“足不出楼”。

在居家服务端,我市今年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双提升”行动,将医养服务送到老人家里。针对低保、低保边缘家庭的失能半失能老人,为他们建设“家庭养老床位”,医护人员上门提供创伤换药、心电图检查,康复师指导康复训练,护理员协助进食、预防压疮,护工负责助餐助洁——“医疗+康复+护理+家政”四位一体服务,让老人在家就能享受到机构级照护。

智慧化赋能:守护“安心养老”每一刻

“一键按下,社区马上就来帮忙,住家里也踏实!”富安镇的独居老人鲁爷爷,墙上“一键呼叫装置”是他的“安全符”。这是我市为空巢独居老年人家庭免费安装的设备,遇到紧急情况,按下按钮就能联系到社区助老员。

让老人“住得安全”,我市持续推进居家适老化改造。截至目前,已为3220户老年人家庭完成改造:卫生间装扶手、卧室铺防滑垫、门口装感应灯,细节之处满是关怀。“以前洗澡怕滑倒,现在有了扶手,敢自己洗了。”不少老人都为改造点赞。

智慧化还为养老服务加上“安全阀”。全市老年助餐点纳入“明厨亮灶”系统,老人家属用手机就能看到食堂后厨;民政数字化信息平台实时跟踪尊老金发放、居家服务进度,每月随机抽查服务点,满意度低于标准的立即整改——目前,居家上门服务满意度超99%。

针对老年人“数字鸿沟”,市老年大学、各社区定期开展智能设备培训,教老人用手机挂号、视频通话;医院、银行保留人工窗口,让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也能顺畅办事。“不是让老人适应智能,而是让智能适应老人。”市民政局工作人员的这句话,道出了适老服务的核心。

银发新风口:解锁“享老”新体验

“在黄海森林公园住了半个月,每天呼吸新鲜空气,还能练瑜伽、泡温泉,比单纯旅游舒服多了。”来自上海的李阿姨,已是东台旅居康养的“回头客”。依托“黄海明珠”的生态优势,我市把西溪古镇、安丰古街、条子泥湿地等景点串点成线,打造多条康养旅游线路,让老人在游玩中享受养老。

黄海森林公园是我市旅居康养的“金字招牌”。这座国家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超85%,园内不仅有森林氧吧、温泉理疗、养生食疗,还配套红色健康步道、恒温泳池——老人可住在这里疗养,也可参与“森林漫步”“湿地观鸟”等活动,实现“康养+旅游”双重体验。

安丰镇缘百年颐养公寓则是“古镇康养”的代表。公寓紧邻东淘水街公园,设置床位220张,其中100张为护理型养老床位,配备书吧、电影院等,老人白天逛古镇、赏运河风光,晚上在公寓参加书画、演艺活动。

为激活银发经济,我市还规划建设银发经济特色产业园,依托大健康产业园的医药、保健食品产业基础,培育老年食品、康复设备企业。今年还申报省级银发经济特色园区,未来将吸引更多长三角老人来此旅居、康养,让“长寿之乡”真正成为“享老胜地”。

护理全链条:服务有温度专业有深度

“从喂饭姿势到急救流程,每一步都得练到位。”刚参加完养老护理员培训的小周说。养老服务好不好,关键在人。今年,我市定期开展养老机构护理员全员轮训,邀请专业师资授课,内容涵盖老年人生活照料、急救技能、心理支持——从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到协助翻身、防止呛咳,手把手教护理员掌握专业技能。

除了专业护理员,我市还活跃着一支“银龄志愿者”队伍:既有有余力的低龄老人,也有老干部、老教师。他们定期为高龄老人送餐、义诊、义演。72岁的陈爷爷每周都会去睦邻点教老人唱红歌,他说:“能帮到老伙计,自己也开心。”

针对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五老”群体,我市还出台政策支持他们发挥余热。1925年出生的鲁介英老太,是参加过新四军的老战士,如今仍坚持参与社区红色宣讲;不少退休教师走进老年大学,成为书法、智能手机课程的“兼职老师”——更多低龄老人“老有所为”,为养老服务注入更多活力。

在权益保障上,我市将养老服务领域问题纳入专项整治,聚焦机构管理、资金使用、权益维护,严查违规行为;同时完善养老机构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安全检查,织密老年群体的“安全防护网”。

重阳情更浓:让夕阳生活更红火

“祝您福寿绵长!”重阳节前夕,民政局、老龄委工作人员上门为百岁老人送上祝寿金。今年,我市提高了百岁老人祝寿金标准,还为所有百岁老人提供每月上门体检服务——这些细节,让“敬老爱老”从口号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

从三级养老网络的搭建,到医养结合的深化;从适老化改造的推进,到银发旅居的兴起,我市始终围绕“让每个老人活得有尊严、有质量”的目标,靶向发力。在“敬老月” 里,我市还举办孝老购物节、发放老年消费券,在商超设置适老产品专柜,让老年人感受到全社会的关怀。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当前,我市正推动养老事业从“保障型”向“品质型”跨越。未来,随着市养老服务中心的运营、银发经济产业园的落地,我市将继续织密幸福养老网,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这座城市,安享好时光。

周宴 潘忠华 罗诚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