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九龙:“企业通”退休不退职当好“老帮手”
深秋的溱东镇,晨雾未散,气温跌破10℃。
68岁的陈九龙裹紧厚外套,准时出现在镇上一家不锈钢厂。车间里的金属凉意裹着机器运转的声响,他拿着台账和工人仔细核对环保数据:“记录得再细点,后续环评核查才稳妥。”
“溱东的企业我熟,干了一辈子的活儿,哪能说停就停?”从镇经贸中心主任岗位退休之初,陈九龙总觉得经验不能“躺”在抽屉里。恰逢镇上一家不锈钢厂缺个懂政策、熟流程的“老帮手”,他二话不说就应聘了,就是想离企业更近点——坐在办公室里听问题,不如扎在车间里找答案。
在不锈钢厂工作的日子里,陈九龙没把自己当外人,更没把服务圈局限在厂里。见不少同行企业来回跑审批、摸不准政策,他学着年轻人建了各种企业帮办微信群,利用午休或下班间隙,在群里当起全天候客服,安全生产培训帮着联系专家,注册流程卡住了帮着对标改。
去年11月,宏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要搞技术改造,立项材料改了三四遍,环评报告返工三次,负责人急得直跺脚。陈九龙听说后,主动找上门,从梳理问题清单到联系第三方机构优化方案,全程跟着跑。那段时间,他早上赶去企业对接,下午往环保窗口跑,晚上还在灯下翻政策文件,把最新的排污要求标得清清楚楚。今年8月,菠萝合金材料研究院新项目要做环评,负责人第一时间就找到他。陈九龙利用不锈钢厂轮休的日子,帮着整理环评资料,连周末都泡在项目现场。
陈九龙发现不少新材料企业像不锈钢厂一样,好产品“藏在深巷没人知”,品牌影响力上不去。有些中小企业分散治污,成本高不说,效果还不稳定。于是他提笔写了两条建议,提交给镇政府。一是建新材料产业服务中心,集中展示本地企业的产品和文化。二是规划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帮中小企业省下治污成本。这两条建议很快被采纳,如今正逐步推进。
截至目前,陈九龙已为50多家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办理注册登记等事项60余项。微信群里天天都有新消息,从政策解读到风险预警,他总能第一时间回应。
“退休只是换了个岗位,只要企业需要,我就一直在线。”陈九龙说。
鲜为人知的是,这个频繁穿梭在企业与服务窗口间的老人早已确诊身患癌症。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在溱东镇,像陈九龙这样的老干部还有不少,他们让“银发力量”有了用武之地,也让初冬的小镇多了许多温暖故事。(周宴 杨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