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文艺赋美乡村全面振兴-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综合 > 正文

文艺赋美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东台日报     点击数:715     日期:2025-11-03 08:21:55
走进丰收季,五烈甘港老家火起来了。秋风和煦,万亩良田中,金黄的稻穗压弯了腰,一台台收割机轰鸣着驶过田垄,倏的惊起几只白鹭。不远处,白墙黛瓦的民居与生态农庄相映成趣。绿树掩映间,村史馆、百坊园、百果园、百草园鳞次栉比,整齐排列。农家灶台蒸腾的热气裹着米香弥漫开,民宿老板扯着

走进丰收季,五烈甘港老家火起来了。

秋风和煦,万亩良田中,金黄的稻穗压弯了腰,一台台收割机轰鸣着驶过田垄,倏的惊起几只白鹭。

不远处,白墙黛瓦的民居与生态农庄相映成趣。绿树掩映间,村史馆、百坊园、百果园、百草园鳞次栉比,整齐排列。农家灶台蒸腾的热气裹着米香弥漫开,民宿老板扯着嗓子,吆喝着“回家吃饭”……

让美丽风景变成美丽经济,背后是甘港村坚持“特色产业 农旅融合”思路,从优化产业结构到提升生态环境,从完善基础设施到强化社会治理的全方位推进。2024年,全村三业总值达15亿元,村集体积累198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15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当艺术扎根乡土,便成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源头活水,在广袤田野上绘就宜居宜业的新时代文明画卷。

产业筑基:

从“一粒米”到“一根丝”的共富实践

乡村之美,不仅在生态宜居,更在于产业兴旺。艺术之力正在撬动乡村的发展杠杆。我市各村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矩阵,让田园变乐园,农产品变商品。

沿着344国道一路向西行驶,“书画水乡,稻香东里”的鲜明标识映入眼帘。五烈镇东里村的稻田,不仅是生产粮食的沃土,更是一片充满艺术气息的田野乐园。稻田中,造型可爱的蚂蚁、青蛙等艺术装置巧妙点缀其间,与无垠稻浪共同构筑出一幅童话般的田园画卷,吸引着远近游客驻足。

“来了东里,就绕不过这粒‘米’咯!”当地村民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指向村口那个憨态可掬的“米宝宝”吉祥物。这个以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东台大米”为原型设计的卡通形象,早已超越了一个简单标识的意义,成为东里村最生动、最亲切的产业代言人。

然而,这粒“米”的魔力,远不止于视觉形象。“我们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核心,高标准打造了特色稻米生产全产业链!”东里村党总支书记张进介绍起村里的产业规划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东里村大力拓展线上销售渠道,通过精准的品牌化运营和讲好品牌故事,“东台大米”的品牌附加值显著提升了30%,不仅稳固了高端市场,更借助电商平台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每天有超过200份订单从这个小村庄发出,将“东里味道”传递到大江南北,成为强村富民的“金种子”。

与东里村稻香四溢的景象不同,位于东台南大门的富安镇富北村,则演绎着另一番产业图景。

跳出传统栽桑养蚕的单一模式后,富北村将茧丝绸产业与富民强村深度融合,从丝绸围巾、桑茶到桑葚膏、桑葚酒,多元衍生品让“一片桑叶”实现价值倍增,带动蚕农每年亩均增收1050元。

溱东镇周黄村则实现“特种金属+现代农业”双轮驱动,建成千亩芦笋园、荷塘月色、高策农业园等农业项目,莲藕、菱角等“周黄特色”远销周边城市。而新街镇方东村靠一棵树富了一方人。全村发展苗木产业,林下套种蚕豆、散养草鸡等,打造林下经济样板,年销售额超10亿元。

生态为笔:

从艺术红庄到生态渔村的华丽蜕变

漫步在红庄,仿佛置身于一幅素朴唯美的画卷之中。这里的每一处景致都让人流连忘返,仿佛能听见乡村的呼吸与心跳。

红庄艺术里不仅是一个艺术与文化空间,还包含了村民节庆礼堂、吴为山大师艺术文献馆、乡宴乡宿以及田园书吧等多个功能区域。“吴为山雕塑艺术文献馆”内陈列的每一件作品都令人叹为观止。吴为山,当代杰出的国际雕塑家,始终牵挂着故乡,多次为家乡捐赠雕塑、书画等艺术珍品。

谁能想到,这个如今被誉为“艺术红庄”的美丽乡村,曾经历过一场深刻的蜕变。

曾经的河坡杂草丛生、杂物堆积,如今经过精心修整,变成了蜿蜒的亲水步道;昔日泥泞的村道实现了“白改黑”,变得平整宽敞;村民家前屋后的小菜园、小花园,被竹篱笆有序围挡,既整齐划一,又保留了乡村特有的野趣。这一系列变化,得益于红庄村实施的水系连通、生态护坡等生态修复工程。

久居都市,向往自然。红庄民宿以生态景致为特色,打造回归田园的诗意栖息地。漫步其中,小桥流水与白墙黛瓦相映成趣,让人尽享片刻宁静与清闲。

乡村之美,美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这种和谐之美,在弶港镇巴斗村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登上巴斗村的观景台,眼前展现的是海天相接的壮美画卷:广袤的滩涂上,芦苇随风摇曳,成群的鸥鸟在此翔集觅食;蔚蓝的海面上,渔船点点,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

将目光转回渔村内部,一幢幢以蓝白为主色调的楼房错落有致,房屋外墙上绘着帆船、海鸟、贝壳等海洋元素图案,就连道路标牌上都镶嵌着鱼虾造型,处处散发着浓浓的渔村风情。

“我们始终坚持不搞大拆大建,最大限度保留渔村的原始风貌,让村庄望得见海、留得住乡愁。”巴斗村党总支书记叶勇指着远处的湿地介绍。

从“靠海吃海”到“养海护海”的转变,让巴斗村走出了一条“生态+旅游”的绿色发展之路。这条路上,生态红利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这一生态渔村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鸟、品海鲜、住民宿。

村民祁兰芳经营的“巴斗渔娘”渔家乐天天爆满,“最忙的时候一餐要翻台四回,等座的游客都无处落脚!”

红庄和巴斗的蜕变,是我市围绕“东部沿海特色风貌、中部农耕平原风光、西部里下河水乡风情”三条示范带建设的成果。

文化铸魂:

从红色记忆到孝贤传承的乡风浸润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我市在提升乡村“颜值”、做强乡村“筋骨”的同时,更注重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精神力量。

在许河镇四仓村,红色记忆从未褪色。村里修复的“苏中四联中”遗址纪念馆内,原文化站站长杨静指着一张黑白照片动情讲述:“师生们用门板当黑板,石灰作粉笔,在26间破庙房里坚持办学……”1943年,八所学校迁至此地组建联合中学,三千余名学子“一手拿笔、一手拿枪”,成为烽火中的“革命摇篮”。

“四联中是四仓村的根与魂。”村党委书记万海燕说。如今,红色文化馆用“声、光、电、影”表现形式重现历史场景,四仓也成为了红色教育热门目的地,每年有上万名党员、学子慕名前来。

五烈镇甘港村则让农耕文化“活”起来。村史馆内,老式农具、黑白照片、泛黄的粮票等展品,静静诉说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的发展变迁;百坊园内,剪纸、木雕、手工酿酒等传统技艺展示让人目不暇接,游客还能亲手体验制作农家小吃,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现在景区有特色民宿、农家乐,还有各类游玩项目。”景区讲解员沈晓慧说,景区通过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将各个观光节点串珠成链,每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不仅带动了村民就业,还让村里的特色农产品销量大增,真正实现了旅游兴村、产业富民。

在梁垛镇临塔村,孝贤文化被转化为了民生实践。比如,村里为高龄老人安装智能呼叫系统,打造“5分钟应急响应圈”;卫生站与养老中心相邻,形成医养结合阵地。“拿村里的闲置房改造成照料中心,老人舒心、子女放心。”村民老朱感慨。

该村不仅建有孝贤馆、孝文化长廊,每年评选“孝贤之星”,更将文化融入治理——乡贤理事会调解纠纷,道德讲堂传播正能量,村民自编自导“村晚”演绎孝老爱亲故事。从“旁观者”到“参与者”,村民主体作用的发挥成为乡村振兴最可靠的保障。

这些散落在东台大地上的文化珍珠,正串联成精神纽带,让乡村既有现代气息,又葆有淳朴温情。

在这里,艺术正在以最鲜活的姿态融入乡村肌理。乡村不再是回不去的故乡,而是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乡土文化不再是远去的记忆,而是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期待看到更多和美乡村样本,让每一片土地都能绽放文化自信的光芒,让每一个村庄都能成为记得住乡愁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