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在苏北早期开辟的双子星
编者按:
在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多年发展征程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党员代表,他们信仰坚定、忠诚担当,丰功伟绩永远留存在灿烂光辉的史册上。之于东台,陈雪生和黄逸峰无疑是黄海之滨这片红色沃土的骄傲。陈雪生是盐城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东台县特别支部”创建人、东台境内第一位共产党员,黄逸峰是盐城地区党的武装斗争力行者、东台籍第一位共产党员,他们在东台地方党史和组织史上均留下了重要而珍贵的印迹,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作为党的早期党员,陈雪生、黄逸峰在数十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与建设事业作出卓越贡献。大革命期间,陈雪生在东台从事党的开辟工作,黄逸峰担任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中坚骨干。土地革命期间,陈雪生参与创建并领导红十四军的军事斗争,黄逸峰在苏北发起农民暴动。抗日战争期间,陈雪生投身铁路系统抗日救亡运动和民族资本家统战工作,黄逸峰协助陈毅开展统战工作,组建并指挥党的外围武装“联抗”部队。解放战争期间,陈雪生成为迎接全国解放的首批政策研究者,黄逸峰率领铁道兵部队为“三大战役”的胜利提供运输保障。新中国成立后,陈雪生参与创建新中国第一个产业工会中国铁路总工会并投身铁路建设事业,黄逸峰主持以上海铁路为龙头的华东交通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理论研究上著述丰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陈雪生、黄逸峰曾分别三次和七次身陷囹圄,但始终信念如钢、意志如磐,恪守“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铮铮誓言。他们牢记初心、追求光明的忠诚坚毅,他们争当先锋、争作贡献的使命担当,永远是东台人民的骄傲和榜样,是东台人民的精神坐标和行动参照。
陈雪生、黄逸峰均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今年适逢两位先辈入党100周年。谨以本专版回顾他们的革命历程,追忆他们的光辉事迹,缅怀他们的优秀品质,以此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激励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接续勇毅前行,在中国式现代化东台新实践中不断创造崭新业绩。
陈雪生:盐城地区党组织创建第一人

陈雪生(1903-1970),又名陈迪威,江苏如皋人,是盐城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东台县特别支部”创建人、东台境内第一位共产党员,是江苏境内“红十四军”筹建者之一,也是新中国首个产业工会“铁路总工会”筹建者、新中国成立之际第一批政策研究者。

▼红十四军指战员群雕
在苦闷彷徨中坚定信仰
1916年,陈雪生考入如皋师范,“五四”期间,积极参加学生联合会,投身爱国运动,感受到民主和科学的力量,树立起学优报国的理想。1921年夏毕业,在家乡当了一名小学教员。耳闻目睹社会剧变,革命形势风起云涌,加之家道中落带来的阶级压迫,他逐步接受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1923年主动加入南通地区首位共产党员吴亚鲁创办的“平民社”,从此投身革命事业。
1925年春,陈雪生来到东台梁垛崇实小学任教。暑假期间,他在家乡如皋向吴亚鲁递交入党申请书,9月得到“组织批准”的复信,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返回东台后,他积极从事党的开辟工作,秘密宣传党的纲领和“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等革命主张。1926年初,为便于工作,经组织批准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5月担任国民党东台县党部组织干事。7月,他往返城乡宣传北伐战争高歌猛进、上海工人运动高涨、湖南农民运动如火如荼等胜利消息。1927年1月,在他和黄逸峰支持下,共青团东台中学、母里师范联合支部成立,在组织学生运动、宣传革命思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血雨腥风中建立组织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革命形势急转直下,一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遭到屠杀。陈雪生不惧“清党”危险,更加隐蔽地开展党的地下斗争,将对国民党背叛革命义愤填膺的吕景荣、贲养贤发展为共产党员。6月,根据当时党章有关规定,三人在东坝魁星楼成立“中共东台县特别支部”,支部作出了《关于发展党的组织,开展农民运动的决议》,陈雪生担任支部书记,并向省委作了汇报,成为当时能与省委联系工作的八个基层组织之一。中共东台特支的建立填补了党在盐城地区的组织空白,是革命低潮中党在江苏地区作出的一次逆势抗争。
8月下旬,陈雪生先后发展母里师范、东台中学一批师生入党。同年秋,宣益东等党员在省委指示下回乡开展工作,并获取县党部最高职务。陈雪生则担任农协主席,成立东台县第一区农民协会和农民党支部,组织群众开展抗租、抗捐、抗税斗争。东台区域性革命高潮逐步掀起,中药业工人罢工和东台中学反腐败等工运、学运、农运和政党政权斗争相继取得胜利,母里师范、栟茶、贲家集、溱潼等地陆续建立党组织,拥有党员80余人。1928年1月,中共东台县委成立,宣益东任书记,陈雪生任委员。
在反动腹心中组建红军
1928年初,黄逸峰奉命发动苏北八县农民武装暴动。3月,他来到东台部署“五一暴动”事宜,陈雪生全程陪同,次日晚与宣益东等7人秘密会商时,遭叛徒告密被捕。因查无实据,陈雪生等人很快出狱。6月,他担任如皋县委委员,在西南乡组建起40多支长短枪的游击队,并以“中国工农红军江北总指挥部”名义开展游击战。
1929年正月,陈雪生率部奇袭敌保安团,左腿被战友走火误伤,治疗时第二次被捕,被判6个月徒刑。1930年春节,他在上海参加40天省委训练班,多次聆听李维汉的政治报告。3月10日,省委军委书记李石心指派他回通海地区,担任红十四军第一支队政治部主任。21日夜,支队兵分三路,奇袭四杨坝、四甲坝和二窎,俘敌20余人,缴获机枪2挺、长短枪192支。5月18日,支队及赤卫队奇袭余东市,他在南马路召开群众大会,宣传“耕者有其田”,群众欢欣鼓舞,挑水抬饭的慰问者、扛着农具的参军者络绎不绝。20日围攻汤家苴,赤卫队和群众队伍延伸5里多,“白龙党”头子汤虎臣等70多人被击毙。
1930年6月,红十四军主力增至2000余人,陈雪生担任第二师政治部主任、政委,游击区覆盖包括东台在内的苏北八县。但在“立三路线”下,全军确立“会攻南通,截断长江,进攻上海、南京”等力不胜任的任务,在国民党重兵绞杀下力量锐减,1930年9月解散。他和刘瑞龙、李超时等人转移至上海。
在辗转万里中后方建功
1931年1月初,陈雪生配合何孟雄、林育南完成《告同志书》,抨击六届四中全会上王明更“左”倾的政治报告《两条路线》。17日,何孟雄邀他听取全会精神,他赴约时第三次被捕。何孟雄等18名党员和“左联五烈士”经叛徒指认,2月7日即遭枪决,他被判6年徒刑。1935年初出狱,寻找组织未果,被迫在上海生活小学任教潜伏。“一二·九”运动期间,他加入沈钧儒、邹韬奋等人组建的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喜逢黄逸峰,考取第三期车务见习生,出任上海总站长室文书。
1936年10月,陈雪生参与组织鲁迅葬礼,组建“九一九书报流通社”,组织工友开展救亡运动。1938年1月,他随工友们撤往武汉,恢复党组织关系。3月,他参与建立抗日救亡协会,组织工友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武汉会战前夕,他获得到湘桂铁路工作的机会,转赴衡阳开展抗日救亡和统战工作,叶剑英亲自为他们作时事报告。他先后主持湘桂铁路餐茶和装卸事务所,并在衡阳女子师范兼职教书半年,1940年6月转移桂林,担任迁桂工厂联合会秘书长,配合南方局组织陈嘉庚欢迎会,促成其视察延安和资助我党等事项,为党凝聚了一批民族资本家。豫湘桂会战期间,他奉命撤至重庆新华日报社,主持七星岗星庐的置办搬迁,协助周恩来、王若飞特约会客,参加南方局、新华日报社的后勤管理和国共重庆谈判的组织协调,1945年12月进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1946年9月,陈雪生调入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陪同李颉伯考察解放区,动员工矿企业支援自卫战争。1947年11月,他奉调新华社,配合廖承志开展职工运动政策研究,1948年8月调入石家庄中央城工部和中央政策研究室,继而接管平津铁路,在天津市委从事政策研究。1949年4月,李立三到天津主持召开华北职工代表大会,他任其专职秘书,5月又到北京协助李颉伯筹备铁路总工会,多次在怀仁堂接受毛泽东指示。1950年5月1日,他光荣当选中国铁路工会全国委员会秘书长,后相继担任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干部学校党委书记,铁道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1970年3月病逝于西安,1980年葬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黄逸峰:党的武装斗争先行者

黄逸峰(1906-1988),又名黄承镜,东台籍第一位共产党员。在革命生涯中,他为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为组建我军第一支铁道兵部队,从铁路运输方面保证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初期的华东交通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中共东台特支成立地东坝魁星楼
投笔从戎露头角
黄逸峰16岁考入东南大学附属中学,1923年秋在东南大学结识宛希俨、杨贤江等先驱,创建并兼任合作社社长。1924年暑假,考中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1925年春转入复旦大学商学院,参加五卅运动。8月,在上海大学加入共青团,10月转党,兼任复旦大学团支部书记,因组织学生罢课游行,被迫转入暨南商科大学,当选学校团支部书记和上海学生联合会主席,成为上海学生运动领袖。
1926年7月,他担任上海闸北区委委员,国民党上海第一区党部常委,成为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中层骨干和区级武装指挥员。第一次、第二次起义虽告失败,却锤炼出他超越年龄的成熟稳健。1927年3月21日的第三次起义,他率领工人纠察队,仅凭两支步枪、几把斧头、数捆鞭炮和前后夹击的策略,智取闸北第五警署,旋即被周恩来点将,担任总指挥部联络官。4月2日,反动的刘峙第2师取代立场开明的薛岳第1师,黄逸峰因“挽薛拒刘”被捕,经总工会交涉才被释放。12日,周恩来被斯烈扣留,他受罗亦农委托,成功实施营救。
十年漂泊苦求索
1927年7月,黄逸峰临危出任南京地执委书记兼省农委外埠秘书长,逆势发展党员200多人,并组建“打狗队”锄奸。年底,他秘密支持组建中共东台县委,1928年2月改任南通特委书记,3月在东台组织农民暴动时被捕,父亲花8000大洋才将他保释。
1929年4月,他出任南通中学校委会主任,协同刘瑞龙秘密建立团支部,遭到当局查办。1930年初,他出任全国铁路总工会秘书长,奉命以公共汽车售票员身份潜伏,被叛徒盯梢,只得隐蔽待命,失去组织联系。1931年初,他开始为期3年半的南洋孤旅,坚持同中外反动势力斗争,连续三次被暹罗当局逮捕。1934年夏,他返回上海,考录至“两路”局车务见习训练班,担任车务学友会会长兼教员,1935年春当选铁路青年社社长,创办社刊《铁路青年》,积极宣传抗日救亡。1936年,他转任上海沪江大学会计学教授,又遭叛徒出卖第七次被捕,幸得黄柏樵保释。西安事变后,他成为沙千里的得力助手,出任上海职业界救亡协会组织部长。
1937年底,黄逸峰辗转至桂林。1938年夏,他专程到八路军武汉办事处,请求接续组织关系。1939年夏,他在黄炎培、冷御秋等人支持下,获得鲁苏战区党政分会中将委员头衔,奉命回苏北敌后抗战。
苏北统战好助手
1939年10月,黄逸峰在风云际会的苏北,先后结识镇江实业巨子陆小波、海安耆宿韩国钧、辛亥干将朱履先等爱国绅商,推荐季方、李俊民担任李明扬的参谋长和秘书。1939年12月,经李明扬介绍和陈毅初次会晤。1940年6月,他到重庆拜访周恩来、叶剑英,作出“永远跟党走”的承诺。7月,他配合陈毅争取韩国钧,在中间派中建立起牢固的孤韩(韩德勤)联盟。
8月21日,韩德勤在东台召开高级军事会议,妄图“将新四军赶到长江中去喝水”。经过黄逸峰和朱克靖争取,“二李”和陈泰运作出中立承诺。9月14日,他在姜堰曲江楼主持会议,呼吁共同抗敌,并与韩国钧等绅商代表连发两封电函给蒋介石、黄炎培等人,控诉韩德勤排斥异己。10月初税警总团进驻曲塘,钳制新四军,他成功说服陈泰运撤防。黄桥战役打响后,他和朱克靖全程“陪同”李明扬,使孤韩联盟履约如初。11月18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批示赞扬“立三路线时代的党员黄逸峰” “于中立二李和税警团均有帮助”。
特区抗战砥中流
1940年10月10日,“联抗”部队成立,黄逸峰任司令员。31日,他主持“曲塘和会”,协助陈毅澄清苏北摩擦真相。11月15日,他被苏北14县388名代表推选为苏北临时参政会议长。1941年2月下旬,率部讨伐李长江,先后到三仓横河和军部整训。“盐阜大扫荡”中,他指挥部队参加宋家楼遭遇战、军部保卫战。刘少奇将“联抗”与山西“牺盟”相提并论,陈毅肯定部队护卫有功,并任命他为“联抗”党委书记。10月初重返曲北,“联抗”防区划定为兴东泰特区,他成为 “一元化”领导人。
特区周边驻有日军南浦旅团一部,伪军1.5万余人,顽军万余人,军事斗争异常残酷。1943年7月初,两个连在墩头遭2000多日伪军包围,展开惨烈的白刃战,毙伤敌军近400人。同年夏,他率部多次粉碎保安3旅张星炳部的军事摩擦,争取胥金城率2个团火线起义。1944年3月初,他采取“围魏救赵”策略,粉碎4500余日伪军的8路“清剿”。他坚持“联合李陈、削弱张顽、瓦解伪军、抗击日军”策略,先后资助李明扬、陈泰运共克时艰。1944年9月税警总团投敌劣迹败露,黄逸峰率“联抗”配合叶飞主力,40天歼敌1500余人,苏中各分区连成一片。10月10日,黄逸峰调任苏中区委委员、一分区司令员。“联抗”改编为苏中特务五团和紫石县独立团,解放战争初编入华东野战军,参加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
大决战中架通途
1947年初,黄逸峰担任东北铁路总局副局长兼东北铁路学院院长。5月中旬,他率铁道团沿着炮火延伸方向日夜奋战,修复铁路。1948年7月,东北民主联军铁道纵队在哈尔滨南岗极乐寺成立,他出任司令员。罗荣桓视察时指出,“这是我军创建的一支新兵种,标志着我军向现代化迈进”。
陶赖昭松花江铁路大桥,是抢修的第一个大工程。黄逸峰指挥部队奋战84昼夜恢复通车。陈云盛赞,“为东北人民修通了一条胜利之路”。在他的统筹调度下,纵队完成长春至哈尔滨线、沈阳至吉林线梅河口等重点路段抢修,通车里程近万公里,运送作战部队20余万人、辎重59万多吨,为辽沈战役胜利创造条件。12月初,他率部参加平津战役,仅用19天就抢通滦河大桥。1949年1月,他按照周恩来“抢通长江以北铁路干线” 指示,率部完成北宁线、津浦线、平汉线和淮河大桥等路桥抢修,为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提供有力保障。4月23日,他出任上海铁路局局长兼党委书记,负责接管华东铁路。1950年3月出任华东交通部部长兼党组书记,立即规划建设华东铁路、公路和航运网络。
和平年代,黄逸峰将满腔革命热忱,转化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孜孜追求。1956年下半年,他负责筹建中科院上海经济研究所。古稀之龄,他出任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曾晕倒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学术讲台上。1988年11月27日,黄逸峰与世长辞。治丧委员会给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度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