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华:让打连厢在街头巷尾活色生香
百年来,连厢舞以独特的韵律陪伴着一代代水乡儿女成长。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台打连厢”的传承人,王明华二十多年来不断挖掘、保护并创新这一民间艺术,让古老的连厢从乡村走向更广阔的舞台,焕发时代光彩。
打连厢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过去常在春社“迎会”中由三人配合,边行进边表演,寓意五谷丰登、岁岁平安。如今,它已成为里下河地区一项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体育项目。
在溱东镇学校的操场上,一年级的小学员在王明华带领下手持钱竹,认真学习连厢舞的基本动作,竹竿轻击肩、臂、肘等部位,发出清澈的节奏声。
1970年出生的王明华,从小在水乡长大,连厢舞对她而言,不仅是技艺,更是血脉中的记忆。
“那清脆的钱竹声,那绵长的舞步,是刻在水乡人骨子里的记忆。”王明华说。自2001年开始,王明华走村串户,向老一辈艺人虚心请教,系统收集、整理濒临失传的连厢技艺。她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围绕“打”字逐步建立起涵盖单人、双人及多人组合的表演体系,增强了连厢舞的表现力和观赏性。单人独打讲究身心合一,双人对打重在默契呼应,多人齐打融合各种技巧,形成节奏欢快、气势连贯的场面。
多年来,王明华从个人研习拓展到公益传授,组建特色团队,累计培训学员数百人。2020年,她推动建立溱东镇非遗传承基地被评为市级优秀实践项目。2022年,她的传承故事登上央视屏幕。2024年,由她参与创编的连厢舞《欢天喜地》亮相省级非遗展演舞台,广受好评。
“我将继续做好连厢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工作,让非遗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为乡村振兴和传统文化弘扬贡献自己的力量。”王明华说。(杨澄 顾杰 刘智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