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出田园美 绿在骨子里”系列报道② 现代渔业好风光 绿色生态立样板
记者 赵小石 张一峰 通讯员 袁江
一池碧水辉映蓝天,池台宽广,绿树环伺;一座曲桥婀娜多姿,亭台相接,古色古香。水面上、曲桥上,黑色的鹈鹕、高脚的白鹭等水鸟或在阳光下盘旋、或在栏杆上伫立,一派生机盎然。
“这就是我们的生态大塘,也是‘三池两坝’尾水处理工艺的最后一环!对照江苏省池塘养殖尾水排放强制标准,从里面取出的水悬浮物、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等各项指标比入水还要低!”寒风拂面,但江苏省沿海开发(东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智捷却敞开衣襟,一脸兴奋。他介绍,条南区主要养殖鮰鱼、草鱼、加州鲈、黄金鲫和鳗鱼等,16000亩水面逾4000亩水面用于尾水处理。
近年来,我市着眼“标准化”“规范化”,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养殖方式绿色转型,重点支持池塘标准化改造、生态养殖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基础设施建设,聚力打造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东台沿海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样本,也是我市推进现代渔业建设的重点。全市13.5万亩池塘养殖,沿海就占11.3万多亩,其中池塘养殖79977亩,大棚虾养殖33201亩。近年来,沿海地区先后建成条子泥垦区、方东方南垦区、巴斗垦区、蹲门农场、三仓农场等5个万亩连片标准化渔业养殖基地,条子泥垦区完成2万亩高标准养殖池塘建设,建成国内一流的集规模养殖、观光旅游、绿色生态、高效渔业为一体的生态科技园区。
今年,我市进一步实施沿海水产养殖尾水治理专项行动。通过实地航拍、现场调查、地籍图比对等手段,对沿海水产养殖现状全面摸底,摸清养殖面积、种类及养殖模式、排放量等底数,形成了沿海水产养殖现状图、调查摸底表、养殖主体清单“一图一表一清单”。所有养殖区域按照“退养、规范、提升”“三个一批”要求,对退养区域制订退养计划,今年全部退养到位;对规范、提升治理区域进行尾水治理设施全面新建;对已建尾水治理设施进行全面提升。
一年努力,初见成效,实现养殖底数清查率、治理方案专家评审率、曝光问题整改率、尾水治理设施建成率“四个100%”。9家责任单位、63个养殖区域、339个承包主体,依据“三个一批”要求,确定了19个退养区域,总面积10531亩;27个治理区域,总面积102647亩,其中规范16个区域,总面积61306亩、提升11个区域,总面积41341亩。沿海水产养殖用水许可实现全覆盖,自然保护区内养殖区域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已通过专家评审。
在江苏省沿海开发(东台)有限公司,盐城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李平说,这里的尾水治理系统采用“MABR生物膜强化型三池两坝”工艺。MABR是“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的英文缩写,是污水处理领域中一项具有革命性的创新技术。将先进生态安全的MABR水处理技术与传统“三池两坝”系统结合,大幅提高传统三池两坝污染物去除能力,具有建设投资少、效果稳定、过程可控、运维简单等特点。
“三池”指沉淀池、曝气池、生态净化池;“两坝”指过滤坝、溢流坝。沉淀池也叫生态沟渠,养殖区内的沉淀净化区就设置在3条生态沟渠内部,通过清淤减少淤泥营养物质释放对水体的影响,再经过滤坝、溢流坝拦截和吸附,进一步去除悬浮物。据悉,过滤坝采用空心砖结构,内部填料以多孔质的火山石为主;溢流坝采用混凝土形式,可增加拦截停留时间。
生物膜净化区则设置在生态沟渠末端汇入海堤河处,共布置256组生物膜。生物膜通过中空纤维膜实现无泡曝气及异向传质,附着生物膜氧气与底物的反向传递,使许多习性迥异的微生物能够在MABR中共存,通过氧化、硝化、分解等,使水中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等降低,发挥了去除有机物及除磷脱氮的作用。
在由海堤河改造而成的生态净化池中,还放养种植了水生动物、水生植被,构建的综合立体多级生态位处理系统,可以吸收利用水体中的氮、磷,达到修复和重建水体生态系统的目的。据悉,共种植5000平方米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抛洒5000平方米海蚬子,放养滤食性鱼类约14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