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密型医共体“东台模式”缘何全国有影响系列报道① 惠民助医“同心圆” 同城效应在身边
编者按
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一项重点工作。我市先行先试建设紧密型数字化医共体,打造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全国医改典范,国家卫健委给予充分肯定,并连续在东台召开三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培训交流会,全国各地先后有近170批次观摩团体前来取经。紧密型医共体“东台模式”缘何会在全国产生影响?近日,记者走进全市各级医疗机构,感知百姓便捷,探秘医改之路。
富安镇丁女士继发结核腹膜炎及腰椎结核,腰背部后凸畸形严重,市人民医院专家团队施行“胸腰段后路切开减压+脓肿清除+截骨矫形+植骨内固定术”,让丁女士挺直了腰杆;
从云南来我市就业的肖先生体检时查出心脏缺损,市人民医院胸心外科联手省人民医院专家团队,成功实施微创“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现已顺利“补心”康复;
谢阿姨是市人民医院首例多发性骨髓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成功的患者,看到病床上的妈妈“重获新生”,谢阿姨女儿泪眼婆娑、感谢不已。
……
据统计,截至记者发稿,我市市域就诊量提高至92%,基层诊疗量提高至75%,而医共体“医疗费用”与去年相比仅增长1.49%,远低于全国医疗费用平均上涨17%的水平,节约患者看病就医费用超亿元。“大病不出城,小病不出村”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
“我们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46项,疾病目录数由1614个上升至2813个,手术目录数由405个上升至1155个。”市人民医院医务科主任王桂宏介绍,全院分流小手术,主攻心脏大血管、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大手术,CMI值(即病例组合指数,反映医疗服务整体技术难度)从0.95提高到1.05。其中,三级手术占比76%,四级手术占比20%,在全省县级医院中遥遥领先。市中医院眼科获批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三、四级手术占比分别达65%、15%。
名医有约,大咖来东。62家京沪宁等地三甲名院、205名专家定期到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开展门诊坐诊、查房带教、手术示范、专科指导,让广大市民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全国知名医生的诊疗服务,带动全市医疗服务水平快速提升。
家住东园新村的方女士结婚多年一直未能怀孕,正想着到上海大医院看看时,得到了北京协和医院妇科陈蓉教授到东台坐诊的消息。陈教授指导市人民医院团队完善方案精心治疗,方女士家门口就医,自然怀孕,顺利分娩可爱的女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马勇教授名医工作室落户市人民医院后,带来先进理念和诊疗技术,市人民医院关节外科副主任徐杨俊说:“马勇教授坐诊传技,让我们吃了定心丸!”
资源共享,服务互动。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两家龙头医院辐射带动,全市6家农村区域中心、19家镇卫生院、341家村卫生室融为一体,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2家龙头医院、6家农村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建立“2+6”实训基地,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生定期跟班学习、接受培训;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分片“承包”,在镇卫生院设立名医工作室,专家骨干“驻基层、带团队、强专科”,指导、会诊、手术、带教,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
村卫生室持续赋能,具备远程会诊、智能诊断、电子档案、云端影像、药物配供、集中审方、健康随访、上下转诊、基本公卫、疾病监测10项辅助功能。在弶港镇八里村,村里人除非大病,一般都在卫生室就诊。年逾花甲的周荣圣有高血压、糖尿病五六年了,过去只有身体“亮起红灯”,才去市人民医院检查。“清早起来不吃早饭就要坐汽车去,空肚子排队排号,药拿好正常要到中饭时间,又累又饿。现在定期到村卫生室量血压测血糖,坐在家里就有市、镇医院的医生帮着开方审方、送药上门,省事!”
人才围着需求引,资源围着群众走,技术围着群众转。4年前,市人民医院从上海引进了在名校名院学习、工作了20年的顾庆国博士。刚开始,顾博士几天都没有一位患者“光顾”。院领导安慰他,技术过硬就一定能发光发热,并围绕他的专长成立骨科脊柱关节中心。随着一例例疑难杂症迎刃而解,“东台人医顾博士”很快叫响“金字招牌”。3年来,顾博士团队施行1000多台手术,涵盖颈椎、胸椎、腰椎等常规疾病以及复杂的退变、创伤、结核及严重的脊柱后凸畸形、侧弯矫形等,为东台提升优质医疗水平贡献了个人力量。(蔡凤军 赵小石 张一峰 刘煜 王美富 周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