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匠心促创新 让“中国风”世界领跑——记全国劳动模范吴道祥
日前,上海电气风电集团东台基地,烈日当空,待组装的机舱配件在高温炙烤下升腾着热气。55岁的“风电老兵”吴道祥瞥了一眼机舱罩内的温度计,42℃!他毫不迟疑地钻了进去。不到五分钟,汗水已浸透他的工作服。
这是吴道祥的日常。每天,他都要在这样几近密闭的高温环境中奋战3至4小时;每月,48台由他亲手把过关的风力发电机从这里下线,奔赴祖国海岸、高原草原,远销全球各地。
从一名普通钳工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从技术的“跟跑者”蜕变为创新“破局者”,吴道祥以赤诚匠心和党员担当,生动诠释着中国风电产业从“奋力追赶”到“世界领跑”的奋进征程。
2010年,上海电气风电东台基地初创未久,入职不久的吴道祥就迎来一场硬仗:业主要求首台2MW风机必须在10天内下线,而常规装配周期至少需要15天。设备不全、经验不足,任务艰巨。面对工友的疑虑和紧迫工期,吴道祥凭着不服输的劲头反复研究,首创“分部套生产法”——将复杂的图纸分解成12个模块单元,组织班组分工协作、同步推进。连续8天,他和团队争分夺秒,困了倚着设备短暂休整,饿了啃口面包果腹。最终,机组轴承带着余温提前两天成功下线。这场被业界誉为“东台速度”的攻坚战,让吴道祥深刻体会到:“党员先锋不只是称号,更是用行动将‘不可能’变成‘一定能’!”
这样的“突围”在吴道祥的职业生涯中成为常态。2014年,江苏省重大科研项目——3.6MW大功率风机研制遭遇国外技术封锁,甚至一颗螺栓的扭矩参数都被外企视为核心机密。面对困境,吴道祥带领团队扎根车间,日夜攻关,对进口机组的每个关键零件逐一测绘、建立三维模型,历经上千次实验测试,终于成功破解了“装配密码”。该项目不仅顺利通过验收,更斩获省级重大科研成果转化资金,为中国风电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撕开了重要突破口。
走进车间,“吴道祥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牌子格外醒目。这个2019年在公司党总支支持下建立的平台,已成为攻克技术难题的强力“智库”。“一台风机就是一座移动的精密工厂,每个零件都要像打磨艺术品一样精细。”秉承这一理念,吴道祥带领团队精打细算,如“抠门管家”般深挖降本增效潜力:《降低驱动链运输工装成本》项目改造废旧设备,节约137万元;《V4机舱安装支架降本》以淘汰工装替代新购件,降本70万元;甚至优化清洗剂用量这样的“微创新”,单台机组也省下1400元……这些看似细小的改进年均为公司创造效益超300万元,成为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隐形铠甲”。
2023年,团队迎来重大技术突破。针对困扰全球风电行业多年、连外国专家也束手无策的“2.X—4.X兆瓦机组后机舱架定位销孔位偏差”难题,吴道祥带领团队在车间连续奋战两月,运用三坐标测量仪采集分析300多个数据点,最终独创“东台定位校准法”,不仅彻底解决了问题,更在全国QC(质量管理)大赛中一举夺魁。如今,由他牵头生产制造的3.0兆瓦直驱、4.0兆瓦等高性能大功率机型,已批量出口克罗地亚、越南等国。“当‘中国制造’的风机在异国海岛旋转不息,‘匠心报国’这四个字,就有了最鲜活的图景。”吴道祥由衷感慨。
在吴道祥的办公桌抽屉里,珍藏着一块特制的“手感训练板”。这是他为徒弟臧华量身定制的教具。曾经连螺栓都拧不标准的臧华,在吴道祥的指导下,凭借每日500次重复训练的坚韧,最终以零误差的完美表现夺得东台市技能大赛钳工组冠军。
“一人红不算红,团队强才是强。”这是吴道祥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创立的“传思想帮信念、传技术帮提升、传作风帮成长”的“三传三帮”培养法,使班组高级工比例从不足20%跃升至80%,培养的12名班组长中,有6人出自他的团队。2024年出口俄罗斯的40台6.25兆瓦大功率风机,正是由这批“80后”“90后”技术骨干挑起大梁。
“去年寒冬,徒弟陈伟在零下20℃的机舱里调试传感器长达3小时,出来时睫毛都结了冰……”回忆至此,这位从不喊苦的老党员眼中满是心疼,“他却告诉我,‘师傅,不苦!’”。这朴实的话语深深触动了吴道祥:“最好的传承不是说教,是一代代人以行动播种的信仰之苗。”
站在“双碳”目标的新起点上,这位老党员目光坚毅:“党员徽章戴在胸前,就要扛起使命;‘劳模’称号握在手中,就当无愧人民!”此刻,他正率领团队向10兆瓦级海上风电核心技术发起攻坚,誓言将更多“卡脖子”技术炼成行业“杀手锏”,让“中国风”席卷全球。(贾佳 王智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