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然治愈自然 用生命守护生命——川水湾生态修复项目入选2025海洋生态保护案例
潮水退去,滩涂上蜿蜒的纹路在阳光下如诗如画;鹤舞鹿鸣,成群的候鸟在浅滩栖息觅食。金秋时节,走进我市沿海的川水湾海岸带,处处跃动着湿地的生机与野趣。而在数年前,这片位于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的湿地,曾因海岸侵蚀、围垦养殖和互花米草入侵,导致生态系统功能严重退化,一度面临从滨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掉线”的危机。
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生命驿站,当时的川水湾区域正经历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严重威胁着世界自然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
2022年,在中央财政资金支持下,我市率先实践“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理念,开展海堤生态化改造、海岸线整治提升和湿地系统修复等工程。沿海经济区相关负责同志介绍,经过两年攻坚,高质量完成了整治修复海岸带1250公顷、修复岸线7公里、治理外来入侵物种500公顷等目标任务,构建起“潮间带—盐沼湿地—陆域缓冲带”三级生态屏障,成功打造了生态减灾协同增效的复合型防护体系。该项目于2024年底通过省级验收,并于2025年荣获自然资源部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修复过程中,项目创新采用“水文水系修复+微地形改造+植被恢复+互花米草治理”等综合措施,匠心打造多元异质湿地生境功能斑块。整个区域在划分为淡水湿地、咸淡水湿地、咸水湿地的基础上,又细分为禾草沼泽、潮沟、咸水光滩等11种生境,为不同鸟类提供精准的栖息空间。这种科学的生态修复模式,重塑了川水湾的生态系统结构,为鸥类、鸻鹬类等鸟类搭建了温馨家园。
修复成效在短时间内显现。今年8月底的专业鸟调中,人员在川水湾记录到45种水鸟,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小青脚鹬、黑嘴鸥和黑脸琵鹭,以及白腰杓鹬、白琵鹭等二级保护动物均现身湿地。“北区淡水区域主要以雁鸭类为主,咸水区在春季有黑嘴鸥繁殖。”湿地管理员吴燕飞表示,“南区还发现了前来过冬的丹顶鹤,每年有数十只东方白鹳,常驻麋鹿数量也达到两三百头。”
“我们看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川水湾在湿地保护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吸引了许多珍稀物种入驻。”南京师范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科研小组透露了他们近期调研的新发现。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条子泥湿地保护管理新路径,建立“政府+联盟+协会+志愿者”的协同保护机制,常态化开展底栖、鸟类、植物等专题研究,聘请国内知名高校科研人员驻点近30人,采集和研究样本超过20万个。通过“生态修复+研学”模式,项目区与多所高校共建实践基地,成为生态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创新高地。
北京林业大学特聘研究员杨洪燕认为,川水湾项目的成功修复为全球海岸带遗产地保护与管理积累了第一手经验,“用自然治愈自然、用生命守护生命”基于自然的修复方案,为破解全球性生态保护难题提供了智慧与技术支撑。(陆军 黄伟伟 樊繁 李成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