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从“笆斗”为桌到坐享红利 且看巴斗小渔村的共富之路-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新闻头条 > 正文

从“笆斗”为桌到坐享红利 且看巴斗小渔村的共富之路

来源:东台日报     点击数:501     日期:2025-10-20 09:09:13
​在弶港镇巴斗村,渔民们如今手握两份“渔汛”表:一份关乎潮汐,指引着捕鳗苗、采泥螺的时令;一份关乎市场,对应着民宿与海鲜馆的旅游旺季。这个曾以笆斗为桌、蚌壳为碗的小渔村,如今已蜕变为人均储蓄超20万元、年享万元分红的富裕村,走出了一条渔旅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过去,渔民常把

​在弶港镇巴斗村,渔民们如今手握两份“渔汛”表:一份关乎潮汐,指引着捕鳗苗、采泥螺的时令;一份关乎市场,对应着民宿与海鲜馆的旅游旺季。这个曾以笆斗为桌、蚌壳为碗的小渔村,如今已蜕变为人均储蓄超20万元、年享万元分红的富裕村,走出了一条渔旅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

“过去,渔民常把盛放东西的笆斗倒扣当桌,以蚌壳作碗,艰难谋生。”巴斗村游客服务中心内,村干部正向上海游客讲述村名由来。如今,这个仅194户、686人的小渔村已实现华丽转身,不仅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江苏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等多项荣誉,经济发展也迈上新台阶——去年村集体积累突破14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6万元,居民储蓄总额超1.5亿元。

巴斗村的富裕并非一蹴而就。上世纪80年代,渔民“靠海吃海”,联船捕捞,涌现出一批“万元户”。进入2000年,他们转向“靠海耕海”,发展围海养殖,收入持续增长。然而,捕捞和养殖都是看天吃饭,收入不稳定,为突破瓶颈,巴斗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深厚的红帆文化和整洁的村庄环境,自2021年起大力推进“靠海玩海”,发展渔旅融合与红色旅游。

起初,不少村民对旅游业心存顾虑。为此,党员干部带头改造自家房屋,率先经营民宿、海产品和餐饮店。村里逐步建起海鲜美食一条街,打造了老船长小屋、红帆桥、三水滩等20多处景点。如今,全村已发展海鲜饭店和民宿27家,年接待游客超9万人次,成为长三角地区备受银发族青睐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渔旅融合让渔民腰包鼓了起来,而村组干部还想方设法让村民享受更多发展红利。巴斗毗邻黄海森林公园和条子泥,优良生态环境孕育出泥螺与文蛤两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带动海域发包价格持续走高。村集体通过产权交易平台组织海域发包,收入增长120%,村民人均分红从过去的一千多元跃升至四千多元。

生态红利也辐射至养殖业。村里推广“青蟹+脊尾白虾”生态混养等新技术,使5500多亩养殖基地亩均净收入增长20%以上,村合作社管理的2400亩滩涂每年为集体新增收入24万元。

如今,巴斗人不仅是村民,更成为“股民”。除经营收入外,他们还享有海域发包与合作社分红,人均年红利超万元。昔日的“笆斗”餐桌,早已被富足生活取代。

发展成果最终惠及全体村民。走在今日巴斗,沥青道路整洁宽敞,渔民之家、农民公园等设施齐全。村里为60岁以上老人统一投保意外伤害险,全额补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按比例补助养老保险,让村民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游客服务中心里,人们聆听着“笆斗吃饭”的往事,更感慨如今端稳“生态饭碗”的幸福。从“看天吃饭”到“岸上稳赚”,这个黄海之滨的小渔村,正稳健行走在共同富裕的大道上。(胡春静 陈伽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