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四海的书房 似海的书房-东台报业网

四海的书房 似海的书房

来源:东台日报     点击数:383     日期:2025-05-08 08:50:50
在家里藏有上万册图书,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在本土青年作家林四海的书房,你会发现这数以万计的浩浩书籍,其实蕴藏着一位作家全部的精神世界,是他为自己打造的“桃花源”。这是一间大约30㎡的书房,亮着灯的开放式书架,像极了图书馆里的阅读空间,步入其中,整个人仿佛被书包围。从文学经典

在家里藏有上万册图书,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在本土青年作家林四海的书房,你会发现这数以万计的浩浩书籍,其实蕴藏着一位作家全部的精神世界,是他为自己打造的“桃花源”。

这是一间大约30㎡的书房,亮着灯的开放式书架,像极了图书馆里的阅读空间,步入其中,整个人仿佛被书包围。从文学经典到畅销读物、从大部头小说到各类散文,可谓牙签绕架藏书满。书架上纤尘不染,每本书的书脊都与书立的边缘刚好齐崭,足见书房主人对书籍的呵护有加。

“我的业余生活,都是在买书、看书、藏书。”这是一位精神丰盈但不善表达的作家,向我们主动谈起的第一句话。他说,自己四十多岁的生涯,大多是在书本中度过的:求学时的苦读,闲暇时的小憩,工作时查找资料,写作时寻求灵感……“这世间,有很多事物会在生命里来来往往,但从来没有哪一样能够像书本始终盘踞在我的心里,从不曾离开。”

林四海表示,是书籍照亮了自己的成长之路。新街长大的他,童年的生活是田野,是父母干不完的农活,是为了更好生活的辛苦打拼,然而,姨父的书橱,成为了那道外面世界照进来的曙光。“姨父的书橱就两三层,几个格间,黑黝黝的,但我的内心还是感到了震撼:满柜子都是我只听说过而没有见过的国内外名著,当时就特别羡慕姨父,因为这些书,感觉姨父和别人都不一样。”

就是在姨父的书橱里,林四海邂逅了《边城》。那风光旖旎的湘西古镇茶峒,那天使面容的翠翠,那豪爽仗义的天保以及歌喉婉转、悱恻缠绵的傩送,让他在质朴的文字中构架起对生命、生活乃至懵懂爱情的最初设想,“那时候我、哥哥,还有村里的一个女孩,我们三个就扮演翠翠、天保、傩送,这是非常美好的童年记忆。”

书房的一角,一些泛黄的连环画特别地显眼,这是林四海搬家数次却一直舍不得丢的老书。“这些是我和哥哥捡废品换钱买来的,前后有数百本。”林四海表示,虽然这些连环画已经很少翻看,但每每拿起,却好像仍是托起热爱阅读的初心,以及曾经想要突破现实桎梏,看到更广阔天地的自己。

林四海的“爱看书单”里,还有《西游记》,“说来也好笑,这是我翻得最多的书籍,从第一次阅读到现在,约莫有个十来次了。”为什么是《西游记》?林四海笑了笑,说:“《西游记》里有一句话,叫‘小的们,跟俺老孙耍子去’,当时就觉得,原来孙悟空也是咱们东台的猴子啊!”但是,儿时读神话趣味,少时学其中文章,现在的林四海,更是将《西游记》奉为经典,逐字逐句研读其行文思路、用词习惯,“书籍,是值得反复阅读的——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我以前读书,总想着跳出农门,现在读书多了,反而总想着回到农村去。”林四海说,阅读、学习,让他和哥哥两人成了当时村里“唯二”的大学生,而后,也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普通人的“成功”。可当他走进都市,看到了自己曾经爱看的“风花雪月”,他开始怀念那个带着虫鸣、鸟叫、风声、麦香的故乡。“我很喜欢汪曾祺的散文,这个老家距离我只有200多公里的乡土文学大家,让我游荡在乡村的灵魂瞬间就找到了归属。”所以,《人间草木》,成为林四海常翻常新的书。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林四海的书房,取址市区闹中取静之处,然而,他更喜欢的,是老家的书房,他说,没事儿的时候,他就会回到老家,那个书房虽然简陋,却更让人安静,“每个人都有将生活过得一地鸡毛的时候——说是休息,其实就是回到生我养我的乡村,干点农活,寻找心灵的宁静。”也正是在那间书房,林四海以自己的二叔二婶为原型,写成了《陌上麦如玉》。

一边看,一边写,迄今,林四海已经公开发表作品100多万字,出版有散文集《石上花开》《一树繁花一亩宫》《吹过村庄的风》等。林四海表示,人到中年,他已经不再贪图创作的数量,而是重新扎进了经典名著里,去再一次汲取创作的营养,包括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秦腔》、毕飞宇的《玉米》等作品。

“背靠着这万册书籍,我感觉自己的灵魂是丰盈的,我的文字是有灵魂的——它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林四海说。

闭户著书多岁月,就是在这间书房里,林四海不改其乐,不移其志,下笨功夫,写真文章……陈美林 贾佳 张珺斌 顾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