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贻村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五烈镇西北角、车路河畔的廉贻村,因纪念抗日英烈朱廉贻而得名。这片浸润着红色血脉的5.73平方公里土地上,四千多名村民正沿着烈士开辟的道路,书写着乡村振兴新篇章。
“1941年,时任中共抗日联盟中共兴化县政府县长的朱廉贻在与日寇的激战中,为掩护战友壮烈牺牲,年仅37岁……”在廉贻村村部的红色大讲堂里,理论宣讲队成员正为村民讲述朱廉贻烈士的事迹。今年初,村里完成了朱廉贻烈士陵园的修缮,崭新的纪念碑前,常有党员群众驻足缅怀。
作为盐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贻村深挖红色资源,将烈士精神转化为发展动力。村党总支的157名党员分布在4个专业党支部,他们既是红色故事的宣讲者,也是乡村建设的领头人。
“每次讲起朱廉贻的故事,都觉得肩上有股劲儿,得把村子建得更好。”村党总支书记董云峰说。
清晨的稻田里,刚插播的水稻秧苗随风起伏。这些水稻全部纳入“东台大米”订单农业,实现了生产全程标准化,每一粒米都带着水乡的清甜。村内规模最大的晓明种鹅养殖基地里,每年15万羽鹅苗陆续发往各地,可观的收入让养殖户笑开了花。
2024年,廉贻村集体经营收入达69.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万元。
“以前这地方没桥,种地得绕二里地,现在抬脚就过,太方便了。”站在去年新建成的“连心桥”上,村民彭长和乐得合不拢嘴。这座由江南农村商业银行资助15万元修建的桥梁,长20米、宽4米,解决了周边3个村民小组的出行难题。
不远处,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东台分公司资助的武舍桥正在施工,预计8月底通车。两座桥总造价21万多元。
从朱廉贻烈士用生命守护的热土,到如今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廉贻村的蜕变是红色精神赋能发展的鲜活注脚。
这里,红色基因不仅是镌刻在纪念碑上的记忆,更是融入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的动力源泉,随着共建共享的深入推进,幸福美满的愿景照进了更多村民的生活。(戴岱 黄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