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丰碑
舍子头 孙家录 摄
摹云阁,临水而立,宛若仙境琼楼。它巍然屹立于西溪文化园南北与东西轴线的交点,不仅是董永七仙女文化园的地标,更是一座象征中华孝道文化的丰碑。
相传在西溪西北角的“董家舍”,是汉代董永的出生地。南宋《方舆胜览》记载:“海陵西溪镇,汉孝子董永故居。”清嘉庆《东台县志》详载:“汉董永,西溪镇人,父亡,贫无以葬。从人贷钱一万,以身作佣。”少年董永家徒四壁,无钱葬父,只得卖身至曹长者家为奴。其孝行被当地县令举荐为孝廉,后又经蔡茂上报,成为千古传颂的孝子典范。
董永的孝行传到天庭,美丽善良的七仙女深受感动,决定冲破天规,下凡与董永结为夫妻,助他还债。在仙女姐姐们的帮助下,她乘鹤降至西溪南面的“鹤落埨”,于“十八里河口”与董永相遇。没有华服婚车,没有亲朋庆贺,仅以土地公公为媒,槐荫树作证,拜天地成婚。从此,演绎了一段荡气回肠的仙凡恋曲。
数月后,玉帝得知七仙女私降凡间,震怒之下遣天兵捉拿。董永追至西溪“南仓河口”,夫妻相拥泣别。七仙女被天兵天将抓至半空,掷下一双绣花鞋予董永作纪念:一鞋落河东,一鞋落河西,两地因而得名“东鞋庄”“西鞋庄”,两庄又合称“双鞋庄”。为使董永免遭天兵天将加害,七仙女在空中拔下金钗划地成河,从此天人永隔。后人称此河为“辞郎河”,并于河上建“凤升桥”(即今牛桥),旁建“凌云亭”(即摹云阁前身,传为七仙女摹云登天之处)。明代储巏有诗云:“辞郎复辞郎,乃在河之浒,仙人亦有情,能不离别苦?”
天威无情,玉帝岂容凡人挑战天庭。董永与七仙女的爱情终因天人相隔以悲剧收场,而摹云阁的巍峨冷峻,正暗合“高处不胜寒”之寂寥。
在两千多年的岁月长河里,董永传说历经朝代更迭,不断融入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其深厚文化底蕴与地方特色,成为一代代人心中的经典。故事从最初的“孝义”主题,逐渐演变为歌颂爱情,充满神话色彩的故事,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蓝本。这份爱不仅是两情相悦的浪漫,更是对正直、良善与孝道的高度礼赞。
泰东河南侧的梁垛镇临塔村,因毗邻唐代“孝母塔”而得名。这里渠水环绕,村口的仙缘湖碧波荡漾。走进村内,舍子头、抱子沟、天仙桥、桑梓河、卧牛汪……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董永传说”文化遗迹保存完好,成为孝道文化的实物载体。千百年来,临塔人“爱老、敬老、孝老”的文化传统代代相传。
董永七仙女文化园建成后,散落西溪周边的56处遗址依文化脉络荟萃于一园。游客漫步园内便可尽览胜迹,也可以徜徉于老殷庄、老东西鞋庄、老辞郎河、老董王庙、老舍子头、老凤凰池、老缫丝井等遗址。董永传说,犹如黄海之滨一颗璀璨明珠,以其浪漫传奇打动人心。
夜幕降临,摹云阁云雾缭绕、灯火璀璨。一旁的水上舞台,依托摹云阁历史建筑和“天仙缘”主题设计,宛若仙境。自然景观、舞台灯光与数字技术巧妙融合,打造出空中、水面立体交织的视觉奇观,让观众沉浸其中,恍若穿越千年。以“董永传说”为蓝本打造的“天仙缘”实景剧入选首批“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成为江苏沿海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百善孝为先。孝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永恒课题。人们在传颂董永故事时,融入神话色彩与美好爱情,使得董永的孝子形象愈加高大,也传递出人们对孝道的向往与坚守。摹云阁则通过建筑形态与景观布局,将缥缈的神话意象转化为可感知的具象,它是人间孝贤与忠贞爱情的凝聚。(范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