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抗日烽火中的头灶教育-东台报业网

抗日烽火中的头灶教育

来源:东台日报     点击数:620     日期:2025-08-30 09:58:43
1943年冬,梁海乡的打谷场上,一群十来岁的孩子正借着月光排练活报剧。台下坐满了裹着棉袄的乡亲,当演到“两个好百姓被鬼子杀害”时,人群里响起压抑的抽泣声。这是“敌后流动课堂”——在炮火间隙,头灶的乡亲们用门板当黑板、石灰泥作粉笔,在盐蒿草掩映的坟场里教识字,在地窨子里讲抗战道


1943年冬,梁海乡的打谷场上,一群十来岁的孩子正借着月光排练活报剧。台下坐满了裹着棉袄的乡亲,当演到“两个好百姓被鬼子杀害”时,人群里响起压抑的抽泣声。这是“敌后流动课堂”——在炮火间隙,头灶的乡亲们用门板当黑板、石灰泥作粉笔,在盐蒿草掩映的坟场里教识字,在地窨子里讲抗战道理。


从“私塾寥落”到“冬学星火”


抗战前的头灶,是典型的盐垦区。煮海为盐的灶民、开荒种地的佃户,终日面朝盐碱地背朝天,“扁担大的‘一’字认不得几个”。镇上几十所私塾,多是富家子弟的“专利”——先生教《三字经》《百家姓》,学生写大仿、练算盘,能读到《四书》的凤毛麟角。穷人家的孩子,要么跟着牛屁股当放牛娃,要么早早定了童养媳,可怜邻居苏宝德家的小“大毛儿头”,为了一口饭外出逃荒,此生再没回来。

1941年春,变化悄悄发生。头灶各村的打谷场、祠堂里,亮起了油灯。农闲时节的“冬学”办起来了:妇女们纳着军鞋,跟着新四军民运队员念“做军鞋,送军粮,支持前方打胜仗”;放工后的汉子们蹲在草垛边,用树枝在地上划拉《冬学课本》上的“人、口、手”;就连十来岁的娃儿,也搬个小板凳挤在油灯下,听私塾先生讲“小东洋欺负咱中国人”。这些没有固定教室、没有钟点作息的“露天学堂”,成了战火中最早的“扫盲班”。


流动的课堂,不灭的星火


1942年,东台县抗日民主政府把民众教育提到了重要位置。没有校舍,借庙宇、租民房;敌人来了,钻荒草田、躲树丛。头灶的老师们发明了“复式教学法”——一间教室里,一年级念拼音,三年级算算术,五年级读课文,老师“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没有粉笔,就用石灰加锅底灰调成泥浆,在门板上写字;没有体育器材,就带学生跑操、唱歌、做游戏。

最动人的是梁海乡的故事。校长潘祝平听说村里两个农民被鬼子杀害,连夜编了活报剧《两个好百姓,活活被杀害》。孩子们用破床单当戏服,用树枝当道具,在全乡各村巡回演出。演到“鬼子刺刀捅向村民”时,台下老乡攥紧了拳头;唱到“血债要用血来还”时,不少妇女抹起了眼泪。这出戏像一颗火种,点燃了乡亲们的抗日热情——后来,梁海乡青年报名参加新四军人数,比周边乡村加起来都多。


从“盐碱地里的学堂”到“新时代的课堂”


今天的头灶镇,柏油路通到了校门口,多媒体教室里孩子们用平板上课,幼儿园里有滑梯和绘本角。

“那时候上学要躲鬼子,现在娃儿们坐在空调房里读书。”一位退休老教师感慨,“可咱不能忘了,今天的琅琅书声,是当年用生命守护下来的。”

战火中的头灶教育,是一曲“耕读传薪”的壮歌——盐碱地上长出的不仅是庄稼,还有文化的根;硝烟里点燃的不只是烽火,还有文明的星火。这星火穿越八十载风雨,依然照亮着后来者的路:唯有铭记来时路,方能走稳脚下途。周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