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台,一次品尝三种蟹
里下河的柔波里,养着膏满黄肥的大闸蟹;沿海的浅塘中,育着肉嫩鲜浓的青蟹;黄海的潮涌间,藏着膏腴肥美的梭子蟹——国庆中秋双节,不妨赴一场东台之约,在蟹肉的鲜甜与月光的温柔里,把秋日的美好滋味一一尝遍。
大闸蟹:一汪河鲜藏秋韵
大闸蟹是里下河湖荡的温润献礼。溱东宽阔的湖面,滋养出它“青背白肚、金爪黄毛”的清丽模样,螯足上细密的绒毛间,藏着整个秋天的丰腴。当地蟹农总说,“好蟹要等”。为了让大闸蟹积累足够的膏黄,他们坚持“生态投喂”,将螺蛳、小海鱼投进河中,让蟹群在自然生长中沉淀鲜味。待到双节前两周,第一批成熟的大闸蟹才会被捞起——凌晨,蟹农划着小木船穿梭在湖面,手里的抄网轻轻探入水中,稍一用力,便捞起只沉甸甸的大闸蟹,蟹螯在空中挥舞,却丝毫伤不到人,反倒透着几分憨态。
清蒸是对大闸蟹最虔诚的尊重。将蟹洗净捆好,冷水下锅,丢几片生姜去腥,待蒸汽漫过蒸锅,蟹壳便渐渐染上琥珀色。开盖的瞬间,鲜气扑面而来,掰开蟹脐,橙红的蟹黄如凝脂般溢出,再分拆蟹身,莹白的蟹肉顺着纹理绽开,丝丝缕缕浸润着湖水的清冽。此时若蘸一点姜醋,酸与辣恰好中和了蟹的寒凉,只留满口鲜甜——这一口,是里下河的秋,是慢时光里的温柔滋味。
青蟹:半亩滩涂孕咸香
青蟹是黄海之滨的滩涂珍味。弶港镇坐拥85公里黄金海岸线,得天独厚的咸淡水交汇环境,为它铺就了“天然粮仓”。与大闸蟹的温润不同,青蟹带着一股滩涂的“野劲”——青褐色的甲壳上印着清晰的“H”形凹痕,像一枚天然的印章;不对称的螯足格外有力,大的那只足以夹碎贝壳,小的那只则灵活敏捷,专门用来钳取细小的螺贝。每年中秋前后,雌蟹开始积累膏黄,此时的青蟹最是肥美。当地沿用“生态混养”的方式,在滩涂围起浅塘,放入青蟹苗的同时,也养上白虾——既能清理塘底的残饵,又能成为青蟹的“活食”,让青蟹在追逐中保持活力。
青蟹的吃法藏着滩涂人家的智慧。简单的清蒸,能最大程度保留它的咸鲜——蟹肉紧实弹牙,咬下去膏黄如蜜般绵密,咽下去后,唇齿间还留着淡淡的回甘。若是偏爱浓郁口味,葱姜爆炒是绝佳选择:热油下锅,葱姜的香气炸开,再放入切块的青蟹,蟹肉在高温中迅速锁住鲜味,酱汁裹满每一块蟹肉,一口下去,咸、鲜、香、辣交织,配上一碗米饭,便是最地道的渔家风味。
梭子蟹:潮涌黄海载鲜灵
当弶港渔港的第一缕晨光刺破海面,渔船便载着满舱的梭子蟹归港了。这种形似梭甲的海蟹,是黄海给东台的“秋日限定”——它的外壳带着浅青色的光泽,背上三颗疣状突起格外醒目,一对步足扁平如桨。刚上岸的梭子蟹最鲜活,蟹螯还在轻轻颤动,如果凑近闻,能闻到淡淡的海水腥味,那是大海最原始的气息。
现在的梭子蟹,正是“顶盖肥”的时候。雄性梭子蟹个头大,蟹肉饱满,适合清蒸或做蟹肉炒蛋;雌性梭子蟹则带着橙红的蟹黄,无论是葱油焗还是做蟹糊,都能让人满口鲜。若是想尝本味,清蒸梭子蟹便是首选——剥开蟹壳,雪白的蟹肉堆得满满当当,用筷子挑起一缕,蘸一点醋,鲜味瞬间在舌尖绽放,仿佛品尝到黄海的辽阔与深邃。
当月光爬上东台的夜空,双节的氛围愈发浓厚。无论是在河边渔家乐、渔港排档,还是市区餐馆,桌上的蟹壳堆叠如山,酒杯碰撞的声响里满是欢悦。如今,东台的蟹香已备好,只等你带着期待而来,在舌尖的鲜意里,留住秋天的美好。(王茜 韦一 王慧)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