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的草市街
暮色刚漫过西溪古镇的飞檐,草市街的灯笼便次第亮了。各个门店的灯笼,如天上的繁星,闪耀着各自的光彩。有朱红的宫灯、绢面的兔儿灯、缀着银铃的走马灯,从街口一直悬到巷尾,把不宽的路面映得暖融融的。晚风里裹着糖香、油香、桂花的甜香,混着人声、戏腔、孩童的笑闹,一脚踏进去,就跌进了中秋最鲜活的人间烟火里。
沿街的铺子早已人潮汹涌,这里移步跨省,可随意挑选全国各地的128种特色小吃。刚出炉的蟹黄汤包冒着白气,咬开薄皮便有鲜汁溅在唇齿间;藕粉圆子在沸水里滚得晶莹,裹着芝麻核桃馅,嚼着满是糯甜;那武汉热干面,酱料与面条的邂逅,香气四溢;还有炸得金黄的藕夹、撒了葱花的豆腐脑、卤得油亮的鸭头、广东的榴莲芝士饼、陕西的腊汁肉夹馍、台湾鸡蛋仔三合汤、现做的应时月饼,店主们一边麻利地装盘,一边用各地的方言招呼:“刚做的,趁热吃!”
街的不远处,忽然瞥见一团蓬松的白,那是儿时最期盼的棉花糖。老师傅转着木柄,白砂糖在火上融成蓬松的棉絮丝,裹着竹签绕出一朵白云。旁边的糖画摊前围满孩子,铜勺在青石板上勾、点、提、顿,转眼就转出一只蹦跳的兔子,沾了芝麻,递到孩子手里,引得一串欢呼。我也凑过去要了个“月亮”,琥珀色的糖片映着灯笼光,咬一口,甜得能想起小时候攥着糖画跑过巷口的模样。
再往里走,戏台上的锣鼓响了。越剧《梁祝》的调子刚起,台下就静了大半。只见英台温柔挑逗,山伯粗心憨厚,《十八相送》的唱腔柔婉动听,演员表演声情并茂。老人们摇着折扇跟着哼,孩子们坐在舞台旁边的秋千上荡着秋千看着戏曲,好不开心。戏歇的间隙,非遗杂技又接了场。顶碗的姑娘踩着鼓点旋转,瓷碗在头顶稳如磐石;耍流星的小伙子甩着彩绳,火光在夜空中划出弧线,引得台下掌声此起彼伏,连檐角的灯笼都似乎被震得轻轻摇晃。
月亮慢慢爬高,银辉洒在草市街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小吃店的香气更浓了,戏台上的调子还在飘,孩子们的笑闹、老人们的闲谈、店主的吆喝,混在一起,成了中秋最热闹的底色。我攥着半块糖画,走在人潮里,忽然觉得这繁华不是喧嚣,是人心底最踏实的暖——就像这中秋的月亮,无论走多远,总能照见记忆里最甜的时光。
夜风又起,卷着桂花香掠过肩头。回头望,草市街的灯笼依旧亮得璀璨,各种小吃的香气还在飘,戏台上的唱段又换了新的。这西溪古镇的中秋夜,便在这烟火与诗意里,温柔得让人不忍离去。(徐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