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千年古镇富安寻味记-东台报业网

千年古镇富安寻味记

来源:东台日报     点击数:584     日期:2025-10-17 08:58:13
清晨六点,千年古镇富安镇在薄雾中苏醒。我循着袅袅炊烟,走进那一缕人间烟火气。“忘不了面馆”的招牌在晨光中若隐若现,店面朴素得让人几乎错过,但门口排队的街坊却昭示着它的不凡。店里系着围裙的老板和老板娘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手中的长柄勺在汤锅里缓缓搅动。那锅汤色如牛乳,正咕嘟咕嘟


清晨六点,千年古镇富安镇在薄雾中苏醒。我循着袅袅炊烟,走进那一缕人间烟火气。“忘不了面馆”的招牌在晨光中若隐若现,店面朴素得让人几乎错过,但门口排队的街坊却昭示着它的不凡。

店里系着围裙的老板和老板娘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手中的长柄勺在汤锅里缓缓搅动。那锅汤色如牛乳,正咕嘟咕嘟地吐着气泡。店家介绍,这汤要用本地野生鲫鱼,配上鳝骨、猪骨,文火慢熬四个时辰,直到鱼肉尽化,骨中精华全数融入汤中。“秘诀不在调料,在火候。”他说着舀起一勺,汤液如丝缎般垂落。

坐在我对面的老伯是这里的常客。“吃了二十年啦。”他吹开热气说,去外地儿子家住半个月,就想这一口。“我学着他的样子,先啜一口原汤。那鲜味如潮水般漫过舌尖,温润醇厚,果然令人难忘。”

转出巷口,肉香引路。吴奶奶猪头肉店已围了一群人。七十多岁的老人站在案板后,手起刀落,每一片猪头肉都散发着诱人的光泽。阳光透过老式木格窗,照在她布满皱纹却稳如磐石的手上。“慢工出细活。”她笑着将一片肉递给我介绍,现在的年轻人总说没时间,可有些味道,就是要用时间换。

旁边的大婶插话:“我嫁到镇上三十年,看着吴奶奶的头发从黑到白,可这肉的味道一点没变。”这话让我心头一动。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能三十年如一日地守住一个味道,何尝不是一种沉淀。

午后的阳光正好,酥儿饼的摊位前飘着芝麻香。这家做饼几十年,手法一如既往。揉面、抹油、裹馅,一气呵成。放入油锅,“滋啦”一声,香气便氤氲开来。

“最难的是火候,太小不酥,太大就焦。”师傅用火钳翻动着饼子,指着饼身上渐变的金黄纹路,“这叫‘菊花心’,是酥儿饼的魂。”刚出锅的饼子捧在手里,热乎乎的,轻轻一碰,千层酥皮便簌簌落下。我不得不弯腰去接,惹得路人善意地笑起来。

茧丝绸一直是富安的名片,与之相关的产业也随之被带动了起来。早就听说富安的桑叶茶别有一番滋味,这次来一定要尝尝。来到景色优美的阡陌桑园,泡上一杯桑叶茶,就着酥儿饼,别提有多惬意了。翠绿的叶片在杯中舒展,茶汤清亮,带着特有的甘洌。都说这茶解腻清火,最适合配着酥儿饼喝。确实,一杯下肚,唇齿间只余淡淡清香。

桑园在暮色中静默如画。这一日的寻味之旅,让我品出的不仅是食物的味道,更是一个小镇的生活哲学。那碗鱼汤面教会我专注——专注到能把平凡的食材熬成不平凡的滋味;吴奶奶的一锅卤汤让我看见坚持——坚持到把技艺磨成艺术;酥儿饼的千层酥皮诉说着耐心——耐心地等待每一次发酵、每一次烘烤;而桑叶茶的清苦,则让人懂得取舍——舍去浮华,才能品出本真。

这些散落在市井深处的老味道,其实是小镇写给时光的情书。它们不疾不徐,在那里等着每一个懂得慢下来的人。而我们风尘仆仆地赶来,品尝的又何止是美食?分明是在这快节奏的时代里,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短暂臻养。

夜色渐浓,唇齿间还留着桑叶茶的余香。我想,有些味道确实会让人“忘不了”——忘不了的不只是舌尖的惊艳,更是那份在岁月长河中,被温柔守护着的人间至味。唐亮 杨阳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