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鲁迅公园的歌声-东台报业网

鲁迅公园的歌声

来源:东台日报     点击数:464     日期:2025-10-18 09:07:31
来上海多是为了瞧病。距黄浦江不远的瑞金医院,我进出过好几回,南京路与外滩的热闹,却总在另一个世界,未曾踏足。先前在虹口区就诊时,搜到鲁迅纪念馆就在附近,心里一动,偏被时间催着,终究是错过了。直到这回国庆节前复诊,一项检查临时做不成,凭空得了半日闲,这夙愿才算有了着落。导航



来上海多是为了瞧病。距黄浦江不远的瑞金医院,我进出过好几回,南京路与外滩的热闹,却总在另一个世界,未曾踏足。先前在虹口区就诊时,搜到鲁迅纪念馆就在附近,心里一动,偏被时间催着,终究是错过了。直到这回国庆节前复诊,一项检查临时做不成,凭空得了半日闲,这夙愿才算有了着落。

导航说住处到纪念馆不过两公里,我对妻说:“我们走去吧。”妻莞尔:“正好活动筋骨。”跟着导航,沿赤峰路、曲阳路辗转,不知不觉从一条石铺小径拐进去,竟已踏入鲁迅公园的地界。

没走几步,“朱屺瞻艺术馆”撞进眼帘。妻劝我进去瞧瞧,我摇头:“先看鲁迅先生再说。”后来才知,鲁迅素爱梅,曾以“只有梅花是知己”自喻,而这艺术馆里恰有“梅花草堂”,满壁疏香画作。这般缘分,倒像冥冥中添的一笔闲趣。

园子里曲径通幽,游人多半是银发长者。他们或三五一桌围坐露天茶座,闲话家长里短;或聚作一圈吹拉弹唱,胡琴与笛声缠缠绵绵,伴着咿呀的《碧玉簪》,又接一段《荷花朵朵开》,调子悠悠荡在风里,满是人间烟火的暖意。

临近纪念馆便是“世界文化广场”,几尊真人大小的文豪塑像立在其间:有的抱胸而立,有的默坐沉思,有的展卷细读,有的挥毫泼墨,神态各有千秋。可惜广场正在修缮,建材堆得四处都是,显得有些凌乱。更有趣的是,一位老人家竟安然倚在萧伯纳的青铜膝盖上歇脚 ——好一幅“世界文豪与百姓打成一片”的鲜活图景。

纪念馆是座素净的二层小楼,通体雪白,简洁里透着庄重。门前高石基上,鲁迅先生的巨幅站立雕塑赫然矗立,沉静的眉眼间自有股逼人的力量。细看底座铭文,竟发现雕塑作者是吴为山,曾任中国美术馆馆长,算来还是我的同乡。这意外的牵连接,让我对眼前的先生,更多了几分亲近。

周恩来总理题写的馆名刻在墙面上,几位大学生正对着墙面拍活动视频。我与妻缓缓步入馆内,展柜里陈列着先生的手稿、版画、老照片,还有他生前用过的物件。参观的人不算多,但见几个年轻人凝神细看展签,心里也生出几分欣慰。

“立人”是鲁迅思想的核心。他认为,救国救民之道“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一个民族要真正屹立,必先有无数人格独立、意识觉醒、精神健康的个体。他一生奋然肩住“黑暗的闸门”,只为放年轻一代“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立在先生的遗物前,念及这些,鼻尖忽然发酸,百感交集。

香烟似是鲁迅画像里的标配,但在这儿,我见到了他临终前用过的茶具,还有患病时赖以舒缓呼吸的吸入器,这是许广平与周海婴后来捐给馆里的。更触目的是玻璃柜后那张X光片,黑白影像里,先生晚年被肺结核折磨的肺叶历历在目。展柜中还有个脸部石膏面膜,是先生逝世后匠人直接翻制的:瘦削轮廓定格着他最后的模样,提示语写着,面膜上还粘留着他脱落的几根眉毛、十数茎胡须。当年先生辞世,上海万民空巷自发送行;如今“民族魂”三个鎏金大字悬在展馆壁上,望一眼便觉肃然起敬。

我与妻在纪念馆前站定,虔诚地合了张影。

待走出馆门,方才安静的鲁迅广场已换了天地,一场露天合唱正热闹上演。来时满心想的是参观,竟没留意这儿的动静。此刻近前看,约莫二百来人密密围成个大圈,圈中间有乐队有指挥,众人一首接一首唱红歌,歌声嘹亮得直冲云霄。外围一位老人轻声说:“每逢周末,总有几百位老人自发来唱歌,比跳广场舞的还准时,刮风下雨都不歇。”妻听着听着就挪不动脚,悄悄站到人群外围跟着哼唱。我举起手机,录下“银发合唱团”昂然的歌声,拍下他们凑在一起的“全家福”,每张皱纹里都漾着笑意,比阳光还暖。

那歌声里,有历经沧桑的豁达,有归于平淡的热忱,在这曾以笔为投枪的先生长眠之地悠悠回荡。我忽然想,这蓬勃的今日人间烟火,或许正是先生当年肩住黑暗闸门时,满心盼着能见到的模样吧!周稀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