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帆颂
“千里红帆云水间,五更盼明北斗亮,弹雨硝烟何所惧,英雄故事代代传,哎,英雄故事代代传。橹声里樯影间,信仰托起生命线,反封锁突重围,片片红帆向胜利哎,哎,哎。
下江南抵胶东,军民生死心相依,运军需护伤员,红帆血染塑丰碑哎,哎,哎。”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革命老区弶港儿女又唱《红帆颂》,深情重温那段艰苦卓绝、气壮大海的峥嵘岁月。
84年前,狼烟四起,惊涛拍岸。
心向“北斗”,渴望日出的东台弶港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以木船做战船,以沙岛为战场,与入侵的日伪军展开了前赴后继、英勇顽强的战斗,书写了艘艘红帆船驮曙光,片片红帆向胜利的传奇史话。
弶港是祖国蓝色版图上的一座神奇渔港。
烽火岁月,这里饱受了苦难和灾难。从1938年农历三月初五,日本兵第一次入侵弶港,一直延续到1944年农历九月二十八,日军的飞机和船艇多次入侵,轰炸烧杀,抢掠渔船,无恶不作。
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下,弶港军民奋起抗日,誓保家园。由自发组织“海上渔民自卫队”抗击海匪抢掠,到担任新四军海防二团团长的孙仲明面向大海宣誓:“我是中国人,此生中国心。誓守祖宗海,寸沙不可丢。”并在生死风波间,训练出一支令日军害怕,伪军躲逃的海上猛虎团。“子弹绕帽飞”的传奇故事伴随着他的抗战岁月!
1941年至1944年,是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由于日伪的经济封锁,东台沿海根据地缺衣被、缺粮食、缺药品、缺弹药。尤其在创建“海上流动根据地”的过程中,更是面临着惊涛潮汐、浅滩暗脊以及严峻敌情的考验。
然而,当年的弶港军民敢向潮头立、乐向水路行,挖野菜、采盐蒿,插竹竿、拦鱼虾。弶港的乡亲们,一担担盐蒿饼,一车车嫩盐蒿,送给子弟兵,送给最可爱的人,让他们度过饥荒,冲锋陷阵、驱赶豺狼、赢得胜利。在海战中凯旋的海防二团战士们,最为开心的是能喝上孙仲明亲自做的“竹蛏海鲜汤”。
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新四军一师,为了“掌控大海,利用大海”,不但创建起“海上流动根据地”,而且开辟了“海上秘密运输线”。
始发于弶港“海上秘密运输线”,担负着南下北上的军用和民用物资的转运任务。从1942年至1945年的4年间,航海10余万海里,秘密运回无缝钢管、枪支弹药、通讯器材、药品器械、食盐布匹等军用和民用物资一万多吨,且通过弶港秘密转运至新四军苏中军区和八路军鲁南军区部队。
这条运输线是由弶港的百余艘木质帆船上的片片红帆联结成的“生命线”。
在这条前赴后继、英勇悲壮的“生命线”上,涌现了“赠帆不悔献忠诚”的顾雍海、“追帆不止写传奇”的王鹤林、“牵帆不屈穿硝烟”的仲续华等一批弶港籍的英模人物。
为了迎来抗战胜利的曙光,为了迎来共和国新生的曙光,帆裹曙光的浪漫主义军民不知渴望了多少年,期盼了多少日!
知沙头、懂潮汐的孙仲明团长为了实现帆牵曙光的梦想,在“七里丫湾”创办起“红帆造船厂”。在打造“土海军”第一代装备用船的日子里,他最开心的是在造船现场聆听那“壮船胆、助船威”的叮咚排斧。他曾说过:“这一声声有板有眼的排斧声道出了我抗日军民风里来、浪里去的豪情和硝烟间、弹雨间的骨气。”
渡江支前一等功臣仲续华,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九年间,升帆摇橹,支前参战。1949年4月21日,他驾驶载重25吨的红帆船,运送解放军过江,在返回长江北岸时,船被敌人炮火炸沉江底。对此,他没有一点怨言,自豪地说道:“为了渡江胜利,值得!”
弶港籍的第一位新四军女战士林帼光,13岁参军后成为新四军一师文工团团员。她性格开朗、能歌善舞。曾写过一首《曙光》的歌词:“硝烟里盼曙光,弹雨里追曙光,曙光绕桅下江南,曙光吻舵赴胶东,海浪托起曙光影,海风传颂曙光情……”这首歌曲深受战友们的欢迎,在战士中间广为传唱。如今,已成为这位战地女兵留给老区故乡宝贵的精神财富。
血染红帆的信仰之美、忠诚之美、开创之美、无私之美、奉献之美,构成具有独特性、故事性和传承性的“红色基因”宝库。(杨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