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西子行
江南是一首写在湖光山色里的柔美诗篇。杭州初夏,风自湖上而来,裹着水汽与花香,轻轻吹动垂柳的发梢,掠过游人的衣角,像是西子温柔的呼吸,抚慰着每一位驻足的心灵。西湖不语,却承载了千年的浅吟低唱;湖水微澜,亦映照出世间的温情种种。
和煦的微风拂过西湖,湖水便漾开了层层涟漪。白堤上游人如织,柳浪闻莺处隐约传来笑语。我们缓缓而行,大女婿举着地图在前引路,二女婿细心搀着我,两个女儿不时指着远处景点轻声解说。外孙贝贝已是英挺青年,却仍如幼时那般悄悄挽住我的胳膊。
游船破开碧玉般的水面时,我看见成群的红鲤追着船尾浪花游弋。三潭印月在小瀛洲旁亭亭玉立,恍若当年苏东坡疏浚西湖时留下的三枚玉珠。长女红梅指着雷峰塔影笑道:“妈记得吗?多年前您带我们来时,幼儿贝贝非要找白娘子。”众人都笑,贝贝不好意思地推推眼镜,手中专业相机却不忘捕捉湖上的鸥鹭。
灵隐寺前的队伍蜿蜒如龙。人群拥挤推搡间,忽觉左右双臂被稳稳托住——外孙女媛媛和外孙贝贝不知何时已变作我的两根拐杖。孙辈的手心温热有力,让我这老太婆仿佛倚着两株年轻的树。更妙的是二女儿红楠借来油纸伞,青竹伞柄在阳光下流转着温润的光。贝贝镜头闪动时,我瞥见伞面上绘着的西湖十景正与眼前山水叠合成趣。这把偶然得来的纸伞,竟让千年古刹前的无奈等待变成了赏心悦目的诗意停留。
暮色初合时,知味观的灯笼一盏盏亮起来。龙井虾仁碧绿如玉,东坡肉酥烂不腻,叫化鸡揭开泥壳时满座皆香。结账时惊觉这般美味所费不多,两个孩子相视而笑:“杭州就是要让每个人都吃得好呀。”西子湖畔,交通方便。饭后女儿、女婿骑单车回宾馆,贝贝和媛媛执意要陪我去地铁站,经过服务台时突然停下:“外婆该办张老人优惠卡。”我连连摆手:“不要麻烦。”两个孩子却已找来工作人员。穿制服的姑娘笑容甜甜,警察同志主动帮我整理证件,不过三五分钟,那张印着杭州市徽的卡片就递到了我手中。
晚风裹着栀子花香拂过街巷。两个年轻人不顾白日劳顿的疲惫,又带我穿行在丝绸店堂间。西湖的月光流泻在真丝围巾上,恍若将一湖烟雨织进了锦缎。贝贝仔细比较着花纹样式,媛媛则把淡雅的香云纱轻轻披在我肩头。走着走着,又想起什么,竟顶着夜色步行一公里多,为我寻来刚出炉的龙井茶饼。纸袋揭开时,茶香与酥香扑面而来,每一块糕点都做得精致如西湖十景的微缩画卷,尤其是凝视点缀在茶饼上青翠欲滴的龙井茶叶,犹如一朵盛开的绿色鲜花,让我陶醉不已。
登六和塔那天,钱塘江正泛着粼粼金波。贝贝架好三脚架准备拍全家福时,一列火车恰从钱塘江大桥上呼啸而过。铁轮与轨道的撞击声竟与江潮声奇妙交融,仿佛现代文明与古老自然在此唱和。倚着北宋时期的砖塔远眺,忽然懂得“六和”真意中所阐发的新意——天地与人的和谐,古今的贯通,还有我们这家子三代人的血脉相连。
离杭前夜,孩子们围坐看我整理相册。烛光里翻到钱塘江大桥那张合影时,红楠忽然轻声道:“下次全家游,该带妈去看香港大桥了。”窗外西湖的月色淌进来,照见每个人眼里的光。二女婿精心安排的行程册里夹着十六年前我们在山东日照海滩旅行的照片:身穿绿色泳装的贝贝果然像只小青蛙,而如今成为研究生的他,调试相机时专注的侧脸,已有了学者的沉稳。媛媛撑伞为我遮阳时,衬衫袖口露出半截她的腕表,时光就这样在齿轮转动间悄然更迭。
原来人间至美从来不在山水之间,而在陪你看山水的人身上。这西子湖的水啊,淌过断桥残雪,映过三潭印月,最终都化作家人们眼底温柔的波光。那张小小的老人卡还在包里放着,龙井茶饼的余香尚在齿间,我知道自己带走的不仅是特产礼物,更是一个时代对长者最温柔的敬意。但愿家国常安,岁月凝香,让这般花好月圆的人间清欢,永远绵延在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