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记
于我这般教了半辈子书的人,听课原是寻常事。但在我数十载教学生涯中,有一堂课,却如一枚温润的印记,让我铭记了二十余年。
事情要从我的弟子说起。他的儿子竹,彼时刚上小学一年级,是个在课堂上坐不住的孩子,注意力难以集中。班主任委婉地提醒,孩子或有“多动”倾向,需家长多加留意。弟子忧心忡忡地告诉我,竹的数学老师是该校的副校长——而这位周老师,恰是我1982年在时堰中学任教时带的第一届学生。弟子希望我能与周老师沟通,多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我当即联系了周老师,这位昔日的学生已成长为经验丰富的教育者。他沉吟片刻,提议道:“老师,您不如来随堂听一节课,亲眼看看,或许比我们转述更真切。”
于是,在一个寻常的上午,我悄悄坐在了小学一年级教室的最后一排。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听小学低年级的课,也是一次目的极为特殊的听课——我的目光不再聚焦于教学技艺,而是始终追随着那个穿蓝色条纹T恤的小小身影。
为了这次听课,我事先查阅了资料,知晓所谓“多动”,核心在于注意力难以持久、行为好动与冲动,在课堂常表现为神游、小动作不断。那一节课的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空气里飘着淡淡的粉笔灰和橡皮擦的味道。当周老师在黑板上写下“3+5=”时,孩子们用稚嫩的童声齐答“8”。在这片童声中,竹却显得格外不安:时而扭动身子,时而摆弄手中的铅笔,眼神总是不自觉地飘向窗外。当周遭一片安静时,他却突然举起手:“老师,我铅笔断了。”
课后,我与周老师站在洒满阳光的走廊里交谈。这位沉稳的副校长谈及这个聪慧却静不下来的孩子,语气满是关切:“脑子灵光,就是坐不住。”我们一同商议,是否可将学习任务化整为零,在课堂中穿插更多互动,及时给予他真诚的鼓励……
自那日后,以周老师为首,班主任与各科老师都为此付出了许多心血。他们尝试各种方法,用耐心与智慧一点点引导那颗躁动的心灵。渐渐地,竹身上发生了可喜的改变。
时光荏苒,昔日的孩童早已长大。前几日,弟子发来短信:“老师,当年那个坐不住的竹,考上计算机专业,即将赴省城读书了。”凝视屏幕,那个在课堂上扭来扭去的小男孩的身影又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
我心中蓦然涌起一股暖流,亦有所了悟:教育的真谛,大抵如此——它并非要强行扭转每一颗独特的星辰,而是以无尽的耐心与专业的智慧,温柔发现,悉心引导,帮助他们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轨道。我由衷地感谢已成长为教育专家的学生周老师,以及所有曾为竹的成长默默付出的老师们。正是这份教育的坚守与温度,照亮了一个孩子前行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