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军之缘-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海春轩 > 正文

军之缘

来源:东台日报     点击数:270     日期:2025-08-04 09:45:23
小时候,我总爱站上板凳,踮脚仰望墙上相框里父亲穿军装的照片,还会把哥哥削的木头枪别在腰间,模仿着照片里的姿势立正、敬礼,心里想着,穿上军装一定特别爽。四十多年前的农村,女孩参军的机会寥寥无几,我只能将从军梦藏在心底,却没想到命运早已埋下伏笔,让我与“军”结下不解之缘。父亲


小时候,我总爱站上板凳,踮脚仰望墙上相框里父亲穿军装的照片,还会把哥哥削的木头枪别在腰间,模仿着照片里的姿势立正、敬礼,心里想着,穿上军装一定特别爽。四十多年前的农村,女孩参军的机会寥寥无几,我只能将从军梦藏在心底,却没想到命运早已埋下伏笔,让我与“军”结下不解之缘。

父亲是20世纪60年代的退伍老兵,四年军旅生涯在他身上刻下了深深印记。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身为家中长子的他,十八岁走进军营,部队的锤炼让他养成了勤劳刚毅的性格,退役后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寒暑假里,他总是骑着自行车,和同事们奔波几十里去东台码头卸沙子、挑氨水,用汗水贴补家用。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乡村,父亲在家门口搭起鸡舍,承包地里种起西瓜,后来又承包了集体鱼塘。白天在学校教课,傍晚就扎进鱼塘研究养殖技术……退休后,父亲依旧闲不住,村里的环境整治、田头的“双禁”巡查都有他的身影。如今八十岁的他满头银丝,却每天清晨五点就起床侍弄菜地,每到周五,总会把新鲜蔬菜捆扎整齐,大包小包送到我家,那蔬菜上还沾着晨露。

二十二岁那年,我成了乡广播员,也在这里遇见了我的“兵哥哥”。他曾在部队服役四年多,从基层连队文书成长为团政治处报道员。演讲比赛获得全师一等奖,采写的基层官兵故事多次登上《解放军报》,还被评为“优秀报道员”。退役后他笔耕不辍三十多年,数篇文章在全国性报刊刊发并多次获奖,还获得过东台市“首届戈公振新闻之星”称号。近年,他潜心整理公公抗美援朝的事迹,上了“学习强国”平台。和他在一起的日子,我看到了军人的执着与担当,这份特质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力量。

公公周荣根的故事,是刻在岁月里的英雄史诗。1951年,他跟随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曾参加上甘岭战役。战斗中,班长牺牲后他主动代理指挥,15人的班打到最后只剩他和一名战友。危急时刻,他绕到碉堡后侧,将反坦克手雷奋力扔进碉堡内,巨响震聋了耳朵,他却强忍伤痛击毙了残余敌人。这场战斗让他所在班荣立集体二等功。1962年复员返乡后,他赡养老人,拉扯五个儿女,再难也从未向政府提过要求,生前曾获评高新区“首届最美退役军人”。两年前,公公猝然长逝,但那份深藏的英雄本色,始终温暖着我们。

带着这份跨越三代的“军”之情缘,八年前我来到镇退役军人服务站。服务站成立之初,工作量大、人手紧张,加班加点成了常态。无论寒冬酷暑,我们都坚持走访慰问困难退役军人和烈军属,把党和政府的关爱送到他们身边。为让远方的老兵办事方便,我通过电话、微信等远程协助,帮北京、浙江的老兵调取病历、联系部门开证明,申报关爱基金、办理生活补助,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主动做好拥军宣传,积极采写工作中的典型事例,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五烈镇因牺牲在这里的五位烈士而得名。我担任烈士陵园讲解员,配合搜集整理近四万字的《红色五烈英烈事迹印记》,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同时参加市、镇的诵读活动,用声音传递爱国拥军情怀。

八月的风里,我仿佛听见三代人的铿锵步伐。徐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