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磨坊声声-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海春轩 > 正文

磨坊声声

来源:未知     点击数:378     日期:2025-08-11 08:52:57
袁则存在东台鲁家灶一带的黄土地上,20世纪40年代的石磨声穿透烽火,将一段军民鱼水的传奇碾进历史的年轮。这座不起眼的磨坊,用最质朴的转动,参与了中华民族最壮阔的救亡图存。1943年盛夏,新四军在三仓区四仓河畔的鲁家灶创办了苏中四分区联合中学(简称“四联中”),这所被誉为“苏中小

袁则存

在东台鲁家灶一带的黄土地上,20世纪40年代的石磨声穿透烽火,将一段军民鱼水的传奇碾进历史的年轮。这座不起眼的磨坊,用最质朴的转动,参与了中华民族最壮阔的救亡图存。

1943年盛夏,新四军在三仓区四仓河畔的鲁家灶创办了苏中四分区联合中学(简称“四联中”),这所被誉为“苏中小抗大”的学校,汇聚了八方名师与热血青年,在战火纷飞中点燃了民族的希望。而在学校东边二里远的袁家墩一座老磨坊里,一个普通农民全家老少用石磨、独轮车的转动,为这所抗日学校默默输送着生命能量。

今年95岁高龄的父亲常说,磨坊,是我家祖辈的老手艺。那座石磨直径一米有余,磨盘厚重如铁,需用牲畜拉动才能转动。磨坊的屋顶低矮,木架斑驳,屋内终日弥漫着面粉与玉米的香气。那时的磨坊,不仅是乡亲们加工口粮的场所,更是抗战时期连接百姓与学校的特殊驿站。

为了支援学校,我爷爷将五个稍大的子女全部动员起来:喂粮、筛面、运输,分工明确,昼夜不停。磨坊的石磨日夜转动,玉米粯子、小麦面粉在箩柜中筛出粗粝的颗粒,再用独轮车运往学校。那一车车粮袋,承载的不仅是师生的温饱,更是劳苦大众的信仰与希望。

苏中四分区联合中学的创办,是抗战时期教育奇迹的缩影。学校聚集了来自长江以北、台北县(今大丰区)以南,里下河地区以东至黄海边的优秀青少年,他们共同的名字是“抗大学员”。学校以抗大式教育为蓝本,既研学《论持久战》《实践论》等革命理论,也教授数学、英语、音乐等文化课程,还组织军事训练、开荒种地。学生们白天学习,夜晚参加锄奸斗争和抗日宣传,用青春热血谱写了一曲“忠诚精进”的壮歌。

我家的老磨坊,成了这曲壮歌中最朴实的和声。

父亲当时十多岁,上有一位姐姐和一位哥哥,下有两位妹妹也在十岁左右,都成了磨坊里的新生力量。老少七人以磨坊为战场,是那个年代老区人民最鲜活的缩影。每天天刚蒙蒙亮,我爷爷就牵着老驴上了磨道,驴眼罩一戴,蹄子便踩着固定的轨迹转圈。石磨上方的木架吊着漏斗,父亲和二姑踮着脚往漏斗里添玉米或小麦,在旋转的磨盘间碎成粯子、糁儿或面粉,混着白花花的粉末飘出来,落在磨堂里,像堆起了小小的雪山。我奶奶和大姑、三姑负责筛粮,三米多长的箩柜立在磨坊边角,用脚一踏,筛网便上下颠动,细粉落进底层,粗粝的麸皮或玉米碎粒留在上面,扬起的粉尘都被整个柜体罩着,少有飞出。这半机械的家伙,是祖辈当年智慧的创作,节省了劳力,提高了劳动效率。过漏筛好的粯糁儿和面粉由力气最大的大伯和爷爷负责运输,独轮车压弯的肩膀上,扛着的不仅是粮袋,更是对未来的信念。

抗战胜利后,苏中四分区联合中学在1945年10月完成了它的使命。但该校培养的三千多名青年才俊,如同星火燎原,走向战场、社区、工厂、田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党政军机关,成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建设的栋梁——就像当年从磨坊推出去的独轮车,把苏中东台鲁家灶的力量带向了更远的地方。

如今,鲁家灶的“四联中纪念墙”静静伫立,墙上瓷砖烧制的照片与文字,记录着那段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而老家的磨坊早已湮没在时光中,珍藏在家的大石磨虽已停转,箩柜、独轮车也早已朽坏,但在磨坊里磨炼的那些人,其精神特质生生不息。

盛夏的风吹过苏中老区,仿佛又听到磨坊声声,这声音里蕴藏的,是军民共赴时艰的滚烫温度,是文化血脉在抗日烽火中不灭的微光,更是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挺立的脊梁。这声音在历史和未来之间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