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梯与牛:父亲的生命印记-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海春轩 > 正文

梯与牛:父亲的生命印记

来源:东台日报     点击数:379     日期:2025-08-25 08:54:14
“父亲是儿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每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我眼前便会浮现父亲吴宗华那佝偻却坚毅的身影。正如歌中所唱,父亲既是托举我们向上的云梯,也是负重前行的耕牛。1940年,父亲生于动荡不安的年代。祖父是地主家的长工,五个孩子的家庭常常揭不开锅。作为家中老三,父亲是唯


“父亲是儿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每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我眼前便会浮现父亲吴宗华那佝偻却坚毅的身影。正如歌中所唱,父亲既是托举我们向上的云梯,也是负重前行的耕牛。

1940年,父亲生于动荡不安的年代。祖父是地主家的长工,五个孩子的家庭常常揭不开锅。作为家中老三,父亲是唯一被允许上学的孩子——只因天资聪颖。

“那时候上学,衣服补丁摞补丁。”父亲曾这样回忆。一次放学路上,他被三条野狗追咬,浑身是伤,高烧昏迷数日才捡回性命。但苦难没有击垮这个倔强的少年:他从一年级跳至三年级,又跃入五年级。中午,其他孩子回家吃饭,他却捧着书本苦读。

他的聪慧令人惊叹。高中发榜时,邮局工作人员望着又黑又瘦的少年,不信他能考上,直到大队干部作证,才将通知书交到他手中。高中毕业后,由于家境贫寒等多种原因,他与大学失之交臂,被保送东台师范。师范两年,每天只吃两顿饭,省下餐费;周末徒步五十多里回家,从未乘坐可省脚力的帮船。直到改革开放后,他才有机会参加苏州大学中文系函授,硬是排除万难取得文凭。

中师毕业后,父亲全身心扑在教育事业上。从教师到县文教局教研员,再到富安小学校长、教师培训站站长,他像不知疲倦的耕牛,在教育的田野上默默耕耘。

富安镇最多时有三十多所学校。无论寒暑风雨,父亲总是骑着旧自行车,穿梭于乡间小路。听课评课、指导教案、组织赛课,他培养出大批优秀乡村教师。全镇四百多名教师的任教科目与业务水平,他了如指掌,被敬称为“活词典”。

“他常忙至深夜。”母亲总念叨。夏夜,为防蚊虫,父亲将双脚浸在冷水盆里,就着煤油灯修改文稿;冬日,自行车后座上总绑着厚厚的教案。那些年,他在各类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厚厚一叠,获奖证书塞满抽屉。公社党委书记看中他的文笔,让他主编《富安社志》。三百多页的志书如期完成,领导两次要调他任秘书,他却因放不下三尺讲台而婉拒。

在农村,父亲白天教书,夜晚务农。近五亩地,靠母亲和我们兄妹帮着打理。“最难忘的是麦收时节。”我记得,生产队长催着抢收,父亲白天忙工作,晚上回来和我们一起挑麦到凌晨。月光下,他肩头的扁担咯吱作响,我的鼻子却突然流血——那是过度疲劳的信号。

父亲对我们的教育从不松懈。冬夜,他提着马灯陪我挖墒栽菜;夏夜,我们坐在院落里,听他讲励志故事。受其影响,弟弟吴英俊军校毕业成为海军军官,妹妹吴萍成为高级教师。我在新华书店系统工作,曾获“省图书发行明星”称号。“知识改变命运”,是父亲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我们的家训。

退休后,父亲每日读书看报,雷打不动地收看新闻联播与天气预报。然而十年前,帕金森病悄然降临。从最初还能骑车,到后来卧病在床三年多,病痛将他折磨得形销骨立。然而,他却以惊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令人动容。

“他从不喊疼。”护工奶奶说,“这样的病人很少见。”高烧昏迷时,父亲粒米未进,却硬是挺了过来。三年来,我陪伴在侧,从未远行。见他日渐消瘦,我的心如刀绞。但父亲总是以微弱的声音安慰:“别担心,我没事。”

父亲没有多少资产,他拥有的是一摞泛黄的教案、一叠获奖证书。他像梯子一样托举,助我们向上;像耕牛一样前行,为我们负重;更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脚下的路。

我想对病中的父亲说:“您播下的教育种子,早已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您树立的榜样力量,将永远指引我们前行。”吴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