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东台籍特等战斗英雄张胜标-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海春轩 > 正文

东台籍特等战斗英雄张胜标

来源:东台日报     点击数:627     日期:2025-09-22 08:16:54
9月3日,由80面抗战英模部队旗帜组成的战旗方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荣光,驶过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在这鲜红的旗海中,一面标为“兴化部队”的战旗让我尤为激动。因为,她与东台籍的全国战斗英雄张胜标的名字紧密相连。1945年8月28日深夜,新四军二分区特务一团在团长胥金城的率

9月3日,由80面抗战英模部队旗帜组成的战旗方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荣光,驶过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在这鲜红的旗海中,一面标为“兴化部队”的战旗让我尤为激动。因为,她与东台籍的全国战斗英雄张胜标的名字紧密相连。

1945年8月28日深夜,新四军二分区特务一团在团长胥金城的率领下,向拒不投降盘踞在兴化城的日军及伪军刘湘图部发起猛攻。

兴化城地势险要,水网密布,城墙坚固,四周环绕着开阔河面,护城河畔桥头堡与碉堡群林立,敌方火力非常猛烈,凭借着天然屏障和坚固工事顽强抵抗。我军战士们顶着敌军密集火力,攀爬云梯奋勇登城,多次发起攻击均未奏效。

在这场艰巨的兴化攻城战中,东台英雄张胜标担任敢死队队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和二十名突击队员组成的敢死队,冒着枪林弹雨冲上城楼,与敌人展开惨烈肉搏,最终杀出一条血路,于9月1日凌晨成功打开城门,接引我军主力冲入城中,歼灭守敌,让饱受日伪欺凌的兴化人民迎来了曙光。

这场被称为“血战兴化城”的战役,非常惨烈。特务一团被苏中军区授予“兴化部队”荣誉称号。这一战,成为我军的著名战例,与地道战、地雷战一同被载入我军战史战术教育范畴。那面印有“兴化战役胜利纪念 战无不胜 攻无不克”的旗帜,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记载着当年的烽火岁月,彰显着伟大的抗战精神。

张胜标,江苏东台人,1920年出生于头灶的一个贫苦盐民家庭。家乡地处锅底洼地带,熟不长粮,荒不长草。流传着“太阳一出冒盐霜,大水一来水汪汪”的民谣。由于家庭贫困,张胜标二十来岁时加入了当时打着抗日旗号的江苏省保安第三旅(俗称“野三旅”)。因在抗日中异常勇猛,受到副旅长胥金城器重,不久升任排长。1943年3月,张胜标随胥金城及七百多名官兵一同起义,加入新四军,从此踏上了新的征程,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继解放兴化战役后,张胜标又参加了邵伯保卫战、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大小三百多次战斗。淮海战役中,为了遏制黄百韬兵团,张胜标奉命带领一个连的士兵死守高地,在敌人的轮番轰炸下,张胜标带领战士们打退敌人的多次进攻,完成守卫任务,到战斗结束,全连一百多人,只剩下七八人。

1949年10月,解放厦门的战役打响,张胜标又立下奇功。当时他所在的二十九军256团一部分,从坂美附近抵达厦门海滩,上岛后遭到国民党军火力夹击,伤亡很大。时任5连连长的张胜标率领仅存的五个班占领了一小块滩头阵地,在敌众我寡、三面受敌的情况下英勇作战,击退守军的多次反击,坚守到对方撤退,大大牵制了附近守岛的敌军、策应了团主力从侧翼登陆。

张胜标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荣立特等功和一、二、三等功共八次。国防部授予其“解放奖章”,参加国庆观礼并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1950年9月25日至9月30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这是人民军队历史上第一次在全国和全军范围内开展的英雄表彰大会。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以及李济深、林伯渠等在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会议。在这次代表会议上有一位传奇式的英雄,他就是东台人张胜标,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九军八十六师256团副营长。

解放以后,张胜标随部队来到丹东市,后在那里安家落户,1995年张胜标因病去世。张胜标生前和子女们始终很低调,居功不傲,以致家乡东台一直不知道有这样一位解放军特级战斗英雄,在《东台市志》《东台军事志》等一些文史资料里也找不到关于张胜标事迹的任何文字记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年他所在的英雄部队插上了翅膀,改编为空军,先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和解放一江山岛作战,在国土防空作战中屡建奇功。1965年12月,国防部授予其“海空雄鹰团”荣誉称号,现为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

而今,张胜标和无数英烈或许已化作了星河。天安门广场上80面战旗迎风猎猎,张胜标那支部队的旗帜,依然在讲述着城墙下的浴血、敢死队的呐喊、授旗时的荣光和铁血军人的情怀。这些鲜血染红的旗帜里,蕴藏着英雄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章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