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以史为鉴 守护和平-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海春轩 > 正文

以史为鉴 守护和平

来源:未知     点击数:521     日期:2025-09-29 07:04:17
朱海涛南京水西门大街418号,曾是日军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同胞丛葬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便坐落于此。多次途经那里,我始终没有勇气踏入。每每看到《南京!南京!》等影片的介绍,总是轻轻掠过。那段历史太过沉重,我不忍触碰那些充满伤痛与屈辱的记忆,那是咱中国人心底

朱海涛

南京水西门大街418号,曾是日军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同胞丛葬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便坐落于此。多次途经那里,我始终没有勇气踏入。每每看到《南京!南京!》等影片的介绍,总是轻轻掠过。那段历史太过沉重,我不忍触碰那些充满伤痛与屈辱的记忆,那是咱中国人心底最深的一道伤痕,一旦揭开,便难以自持。

初秋,单位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随着队伍,第一次走进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果然,纪念馆内涵丰富,宏大的空间契合严肃的主题,艺术地展现了南京大屠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凸显了感人的艺术魅力。那里的每一件文物、每一段影像、每一处场景,都给我以强烈的震撼。

馆外,一组雕塑静静伫立。那一张张面容,或悲愤,或绝望,或惊恐,定格了那个时代的苦难。最前方一尊高达数米的巨型雕塑上,“家破人亡”四个字深深镌刻。一位母亲怀抱着死去的孩子,仰天无声,仿佛在向苍天发问。那一刻,好似有双无形的手紧紧揪住了我的心。

馆内,昏暗的灯光、黑白的照片、深色的墙壁,一种沉重与肃穆感扑面而来。墙上密密麻麻布满遇难者名单,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黑暗的岁月。1937年那个灰暗的冬日——12月13日,南京沦陷,随后四十多天里,无辜生灵惨遭屠戮。短短六周,三十多万军民罹难,整座城市沦为废墟。一个名为“十二秒”的展区,给我留下深刻而强烈的印象,每隔十二秒,便有一滴水珠落下,同时亮起一张遇难者的照片——象征着在那场灾难中,平均每十二秒就有一个生命消逝。

六朝古都,顷刻沦为地狱。人们在恐惧中瑟缩,眼睁睁看着亲人受辱、遇害,却无能为力——世上还有比这更深的痛吗?展柜里,破碎的衣物、泛黄的家书、生锈的刀械,每一件物品背后,都是一段破碎的人生。侵华日军以各种残酷手段对待无辜平民,甚至进行所谓“杀人竞赛”。马路旁、城墙下、江水边,无数生命在绝望中消逝。“万人坑”遗址中,遇难者的遗骸层层相叠,姿态各异,无声地控诉着侵华日军反人类的暴行。

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恰如德国人约翰·拉贝在日记中所写的:“这是一个无休无止的恐怖岁月,无论人们怎样想象都丝毫不会过分。”

走出展示馆,我的心情愈发沉重。馆外枯树寂寂,乱石散布。导游说,这象征着大屠杀期间南京城的荒芜,设计意图是让我们牢记曾经的灾难……有历史学者估算,若将所有遇难者手牵手站立,队伍可绵延三百多公里。“300000”不仅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的梦想与未来,在硝烟中戛然而止。“一寸山河一寸血”“1937.12.13”,这个用血泪刻下的日子,记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深重苦难。正是日本侵略者惨绝人寰的暴行,唤醒了四万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去血洒疆场,捍卫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才使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警钟。回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主体建筑,造型宛如一艘“和平之舟”,让人肃然起敬。它宣示,今天我们纪念遇难者,不是沉溺过去积贫积弱的屈辱和苦难,更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以史为鉴,更加珍惜我们现在拥有的和平幸福生活。唯有不忘历史、自强不息,才能“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