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清末东台最后一任盐官陈康-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海春轩 > 正文

清末东台最后一任盐官陈康

来源:东台日报     点击数:380     日期:2025-10-20 08:58:57
东台古老的串场河边,湿润的风掠过河面,空气中似乎萦绕着一缕若有若无的咸涩。那是海盐的气息,是两千年东台盐业史的积淀,也是一位名叫陈康的人,用一生写就的注脚。陈康祖籍浙江,祖父陈又桥,字荫培,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顺天乡试副贡,曾任两淮富安、草堰、何垛等地的盐政大使,专司盐

东台古老的串场河边,湿润的风掠过河面,空气中似乎萦绕着一缕若有若无的咸涩。那是海盐的气息,是两千年东台盐业史的积淀,也是一位名叫陈康的人,用一生写就的注脚。

陈康祖籍浙江,祖父陈又桥,字荫培,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顺天乡试副贡,曾任两淮富安、草堰、何垛等地的盐政大使,专司盐税课征,后官至盐城县令,卸任后举家寓居东台,从此陈家子孙便与这片盐土结下了不解之缘。

陈康(1866-1931),字寿庵,号五达,别号“了道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陈康署理两淮盐转运使泰州盐运分司运判兼分司厅通判,成为清末东台最后一任盐官,后在东台葡萄巷建陈公馆。彼时的东台,串场河上盐船首尾相接,码头边挑夫千计,抬盐过坝的号子声此起彼伏,一派“烟火数万家,商舟数千艘”的繁盛。史载陈康“兴利除弊,颇著政绩”,短短八字背后,是他无数个伏案处理盐务的深夜。可以想象当年的陈康站在盐运分司衙门(今百盛文化广场)前,身后是“肃鹾裕运”的匾额,眼前是往来如梭的盐船,他运筹帷幄,心中装着两淮盐务的兴衰起落。

时代的浪潮,远比串场河水更湍急。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张謇在南通推行盐垦结合的改革,创办盐垦公司;待他出任两淮盐政总理后,力主调整淮南盐区布局——盐场重心逐渐北移至淮北,东台延续两千余年的海盐生产与转运,在民国二年(1913年)悄然落幕。陈康的盐官生涯,也随之画上了句点。

但他没有沉溺于“遗老”的怅惘,反而活出了中国传统士绅的柔韧与通达。民国二年(1913年)1月16日,首届江苏省议会议员选举第一复选区复选,陈康与东台朱景星、周嘉泳等六人当选,当时省议会议员名额仅一百六十人。此外,他还接任了东台县商会会长。从执掌盐务的官员,到为民发声的议员,再到服务地方的商会领头人,他的身份转型,反映了东台从盐业重镇向商业市镇的蜕变,陈康始终与故土的命运同频。

更难得的是,政务之外的陈康,有着文人雅士的风骨与才情。他生性洒脱,生活简朴;书法美术,卓尔不群,工于行楷,善画蔬果,笔墨轻灵,意趣盎然。其画作《岁寒丽景图》中,蜡梅傲立、牡丹含芳,色彩鲜艳却不落俗套,尽显雅致——或许这便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纵使身处时代变革的“寒冬”,仍能坚守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他与同邑学者吉城等人集资校勘李御《八松庵诗集》,为地方文脉留存了珍贵典籍;平日里,他曾与杨恭甫、丁立棠、袁承业等名流有过诗文唱和、互有书画相赠,在雅集谈笑间,寻得精神的栖居。

1931年,66岁的陈康辞世,陈仪等政要为其题词,对其一生褒扬有加,为他平添了几分哀荣。陈康见证了东台盐业从鼎盛到衰落的全过程,他的经历似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行业的起落,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变迁。盐业的辉煌虽已落幕,陈家的血脉与精神,却在后代中代代相传。如今,陈康的后代遍布海内外,在不同领域各有建树,他们虽不再与“盐”结缘,却始终传承着“务实担当”的精神内核。

今日东台繁华的鼓楼路步行街,人流如织,商铺林立,早已不见了当年盐担穿梭的身影。唯一能触碰那段历史的,是那块刻着“明代泰州盐运分司”的遗址碑——这是陈康与那个盐业时代,留给今天的最后一份礼物。陈康是东台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的轨迹,像串场河的一朵浪花,虽短暂,却在东台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印记。章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