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岁月新境界
巴建华
又是一年重阳至。当秋菊漫上篱笆,登高望远的人群里,银发族的身影愈发从容。在这个承载敬老深情的传统节日里,我更想聊聊当代老年人生命的新篇章——退休。
退休之后,老人们聚在一起,常常谈论怎样才算是最好的休息。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生活环境的人,各有各的理解与选择。“休息”是地球生物共同需求,最初被视为恢复生理机能的基本方式,后来人类逐渐将其理解为一种“基本人权”的价值体现。如今,放假休息已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观念的演进有着清晰的轨迹。
1866年9月,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国际工人代表大会上,根据马克思的提议,首先提出“8小时工作制”的口号。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深刻剖析了工人长时间劳动、休息不足的问题,主张缩短工作时间以保障休息,为后人争取休息权益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此后,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年假等一系列制度逐步确立。
现代人对休息的理解,早已超越了恢复体力、消除疲劳的生理层面。尤其是60岁以后的退休制度,不仅是对一生辛劳的生理与精神补偿,也是顺应人生发展规律的一种安排。然而,退休后的老年人是否真的得到了休息?细细观察,其实不然。超六成老年人因过度承担家庭责任,陷入“接送三代人、辗转菜市场”的循环,身心长期紧绷。
有两种常见的认知误区,使许多老人陷入“假休息”的状态:明明身体疲惫,却仍忙于家务琐事;明明腰腿不适,却仍为家庭经济东奔西走,比在职时还要劳累。不少老年人吐槽说:“退休比上班还累。”还有一些老人,困于“吃饭、睡觉、看电视”的无目标状态,大脑如蒙尘的齿轮,渐失运转的鲜活。这提醒我们:退休后的“休息”,远不止于时间的空闲,更需精神的自由舒展,正如园丁修剪枝丫。真正的退休智慧,在于打破角色的惯性捆绑,重新定义生活的坐标。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退休不等于“无所事事”,而是实现“精神自由”的开始。退休生活本该多姿多彩:有人以学习充实自我,有人以回忆总结人生,有人向往平淡安宁,有人选择继续充电,也有人乐于接受新的挑战……无论是选择哪种方式,关键在于做自己想做的事,告别紧绷的状态,从内心自由地支配属于自己的时间。
退休生活拥有无限可能:可以是阳台那方“空中菜园”,在番茄与黄瓜藤蔓间感受生命成长的节奏;可以是书斋中记录街巷变迁的笔耕不辍;也可以是在方言保护联盟里,用乡音串起的代际记忆。当生命摆脱“必须做什么”的枷锁,日常的烟火气便能升华为生活的艺术。
常言道:“莫羡他人高楼起,且惜自家灶火温,但守三分知足意,自有清风叩心门。”真正的退休,是了解自己的需求,出于内心的愉悦,主动设计适合自己的生活内容。只有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才能实现真正的休息。当我们不再被“像上班一样退休”的惯性推着走,而是主动选择让身心愉悦的事,每一天都能成为生命的独特作品。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这个重阳节,愿每位长者都能寻得属于自己的精神原乡:或采菊东篱,细品岁月清欢;或青松傲雪,续写人生价值;或春泥护花,滋养代际温情。毕竟,最好的退休,从来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想做什么,便去做什么”。这或许就是生命最本真的模样,也是岁月赠予晚年最好的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