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在打开心扉的地方打开事业-东台报业网

在打开心扉的地方打开事业

来源:未知     点击数:1037     日期:2021-10-13 14:28:19
在打开心扉的地方打开事业——《寻找勺嘴鹬》台前幕后的故事 ​历经18天蹲守,到10月1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寻找勺嘴鹬》特别节目直播团队超预期圆满完成各项报道任务。特别节目推出期间,CCTV新闻频道、综合频

在打开心扉的地方打开事业

——《寻找勺嘴鹬》台前幕后的故事

​历经18天蹲守,到10月1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寻找勺嘴鹬》特别节目直播团队超预期圆满完成各项报道任务。特别节目推出期间,CCTV新闻频道、综合频道、国际频道、农业频道及CGTN、Twitter、Facebook同步策应,面向国内国际推出相关报道,东台条子泥良好的生态环境、神奇的动物世界吸引了世界关注的目光,自带饭勺的小精灵——极危珍稀候鸟勺嘴鹬萌翻了全球。主创人员徐大为动情地说:“东台是一个让人打开心扉的城市,条子泥不愧为黄(渤)海世界遗产保护地的明珠,在这座新闻的富矿上,打开了我们人生事业新的篇章。”

直播团队蹲守期间,本报记者随行跟踪采访,近距离了解到直播团队台前幕后的感人故事。


直播三日 天天有惊喜

10月8日—1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频道连续三天推出《寻找勺嘴鹬》特别节目,蹲守直播团队迎来决战时刻。虽然早就准备了多套预案,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各种预料之外的事情接连出现。直播团队因变而变,处乱不惊、从容应对。首日,一只勺嘴鹬惊艳亮相;第二天,5只勺嘴鹬在海滩上悠然觅食;第三天,镜头中闯进一群麋鹿,悠然自得地与群鸟相望……精彩纷呈、惊喜连连,让世界直击条子泥生态湿地公园神奇的动物世界,感受中华大地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卓越成效。

10月8日,直播首日,一月之中潮汛最大的一天,连绵雨水下个不停。主直播点设在一年来迅速蹿红的720高潮位栖息地杂草丛生的内侧。天气条件变化让直播团队把准备工作做得更加充分。前一天,就架好了摄像机位,“轻型”直播车提前开赴现场完成调试。摄影摄像、技术保障、主持人及嘉宾10多人从上午起就各就各位,在雨中守候。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频道1点档《新闻直播间》播出,上午11时许,海潮上涨之际,本报记者早早出发,在雨水中绕着720旁泥路深一脚浅一脚艰难跋涉,尽管穿着雨衣打着雨伞,不一会儿就半身精湿了。一波波鸟浪从头上掠过,密密麻麻的鸟儿就在眼前的沙滩上。中午时分,盒饭送来,大家或倚在汽车上,或蹲在草丛间,蘸着雨水,吃得津津有味。

720高潮位栖息地,顾名思义,只有720亩,当日聚集了数万只鸟儿。主持人形象地介绍:“它们是被宠来的。”因为鸟在潮水上涨之际需要到堤内休息,东台便在这里为迁飞候鸟量身定制了一处极佳的栖息场所。主持人与鸟类学家一起,面向世界,现场推介各种难得一见的珍稀鸟类:“这个嘴比较长的是白腰杓鹬,嘴比较短的是灰斑鸻,更小的是黑腹滨鹬,走动很快的是小青脚鹬……快看,快看,那个嘴型像勺子的就是勺嘴鹬。”随着一声声惊呼,一只正在觅食的“小勺子”出现在镜头里。而一旁的本报记者也有收获,用300mm焦段的镜头拍到了头摆个不停的勺嘴鹬。

10月9日下午,直播团队随着鸟类研究学者,踏着松软的泥沙赤足深入广袤滩涂。下午4时,海潮退后,深蓝的天空密布奇巧的云朵,连海滩也染成了蓝色,浅浅的小水坑里,跃动着小鱼小虾。这边,主持人现场见证北林大科研团队底栖生物秋季大采样研究;那边,两位经验丰富的生态摄影师一动不动地蹲守在泥滩里,寻找觅食的勺嘴鹬。两位科研人员把采出的泥沙样本放进铁筛里反复淘洗,指点着告诉大家,里面有四五十只不同类的小虾、四五十只不同类的小蛤,非常小,肉眼只能模模糊糊地看到个小点儿。谈话间,前方传来好消息,生态摄影师镜头里出现了3只“小勺子”,镜头移动,又出现了两只。直播现场不能大声喧哗,喜悦的笑容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在条子泥,飞鸟、游鱼和湿地上的虾蟹蛤,滩涂下的底栖生物,构成一个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

10月10日,直播团队转战条子泥北侧的4号候鸟驿站。东侧,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西侧,是烟波浩渺的万亩固定高潮位栖息地。这天,临时增设了上午8点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频道直播。前一天的策划会一直开到凌晨;囫囵闭了一会儿眼,5时不到,大家就早早赶到现场忙开了,调试导播台、架设远红外信号切换设备、准备直播台词……记者、主持人、技术人员,每个人都沉入各自的工作之中。9时,直播结束,大家东一堆西一伙地瘫坐到椅子上、趴伏在小桌上,驿站里一时间变得落针可闻,一会儿,便传出断断续续的鼾声。中午1时出头,大家又跃动起来。原本定在下午2点播出的特别节目调至下午3点。新的战斗,又要打响了。

这天没有再发现勺嘴鹬,但收获同样很大。透过高倍望远镜,可以清晰地看到,各类鸟儿按类分层而聚,小白鹭立在水较深的地方,而鸻鹬类的小鸟则在浅滩上跑个不停。远处的岸边,一群麋鹿悠闲地低头吃草;更远处,有几幢简易房屋,那是护鸟守堤人的临时住处。鸟、鹿、人,定格在一个共同的空间里,万物共生、和谐相处。

事业至上 不能放过好题材

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树立“两山”理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神州处处有胜境。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COP15)在我国召开之际,央视新闻频道为什么要聚焦条子泥湿地公园,推出《寻找勺嘴鹬》特别节目?徐大为说:“我们就是不想放过好题材。”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申遗成功两年了,条子泥湿地在全球沿海区域潮间带栖息地消失和退化的大背景下,候鸟种群数量不降反升,成为自然遗产生态修复的“中国样本”,“盐城黄海湿地遗产地生态修复案例”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在江苏这样一个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把自然生态保护得这么好,太难能可贵了!这中间肯定有很多宝贵经验,值得深入挖掘。而且恰逢候鸟秋迁之际,万鸟翔集,蔚为壮观。确定聚焦条子泥,是在9月8日。其时,距离直播只有半个月时间。按常规,同类型节目两个月前就要进入拍摄阶段。总台领导果断决策:整体展现条子泥,是生物多样性的最好体现。任务落到江苏、浙江、西藏、宁夏等地工作总站,大家都很积极。策划人员随即前往东台沿海踩点,并初步确定由“一个点延伸到整个面”的预案。

一个点,就是“寻访勺嘴鹬”。在条子泥湿地公园内,已记录鸟类有410种,包括IUCN红色名录极危物种勺嘴鹬、青头潜鸭、白鹤、黄胸鹀4种,及其它9种濒危物种、16种易危物种。而外形萌宠可爱的勺嘴鹬可谓是皇冠上的明珠。全球仅存六百多只!深入滩涂湿地,万鸟挑一寻找勺嘴鹬,带入感更强,更引人入胜。

面,就是要在全景式直击条子泥湿地候鸟等丰富的生物资源基础上,全方位探访盐城、东台坚持绿色发展、呵护生态环境的不懈努力以及这方土地上富有黄海风情的人文底蕴。寻找勺嘴鹬的过程,有多姿多彩的鸟类知识普及,有对条子泥生物多样性的介绍,有科研人员的科考研究。与直播节目同步播出的短片中,巴斗渔村、弶港渔民号子、红帆船和东台第二实验小学小候鸟科学院组的孩子们也都进入了画面。

作为《寻找勺嘴鹬》特别节目的策划主创人员,江苏总台副召集人何盈做足了功课。她向包括盐城、东台,沿海经济区、弶港镇各级领导“讨教”的基础上,广泛采访条子泥湿地公园巡护人员、从事鸟类保护的科研人员、生态摄影师、当地居民群众。在向专家学习之外,翻阅大量的书籍,多途径收集相关文献资料、政策法规、背景情况。最终呈现出来的新闻,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谓深入浅出,老老少少都能看得明白。

激情碰撞  这班老记是真拼

徐大为是第一批赶赴条子泥湿地公园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之一。这是他三年后故地重游,第一感觉,条子泥变得更漂亮、鸟更多了。但来不及细细品味,就一头扎进广袤的沿海滩涂,起早贪黑一寸寸勘察海岸线上地型地貌、潮涨潮落、候鸟集聚的具体情况……晚上,大家坐在一起交流一天的收获,制定次日的工作预案。休息的时候,早已过了凌晨子时。国庆期间,美丽东台迎来一年一度的旅游旺季,西溪古城、安丰古镇,特色田园乡村,胜境处处;东台大米节、巴斗小海鲜节、新街柿子文化节……精彩纷呈,引来八方游客前来观光游玩、休闲体验。但直播团队日夜奔忙,根本无暇他顾。大多同志就连近在咫尺的黄海国家森林公园、海角渔村巴斗也未涉足。徐大为打趣,条子泥上的风光已经够美了,与大海相伴、与飞鸟相谐,太有意思了。

近距离接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团队,给本报记者留下深刻印象:这帮同行是真拼!加盟《寻找勺嘴鹬》直播团队的共有30多名编导、记者和技术人员,大家来自五湖四海,聚到一起,便是精诚协作的战斗团队,各项工作有条不紊、高效推进。

时长4分钟的《打卡黄渤海候鸟湿地》短片拍摄制作只用了一天半时间,何盈不仅要牵头负责前期采访、稿件写作,还要现场出镜;浙江总站记者杨少鹏从拍摄到剪辑连夜做出成片。记者扎旺、汪成建刚结束在西藏无人区的蹲点任务,就匆匆赶到东台沿海,马不停蹄赶往万亩高潮位栖息地蹲点拍摄。拍摄当天下午4时,正是退潮的时候,鸟儿们飞离栖息地去滩涂上觅食,两个人抓紧时间向栖息地行进。由于不熟悉路线,第二天一早才抵达预定的扎营地点。顾不上休息,就开始调试用于野外拍摄的“神器”——红外摄像机。两人尽管有着丰富的野外拍摄经验。不过,在条子泥湿地,他们还是遇到了新问题。扎旺说,西藏那边野生动物个头大,是藏羚羊、黑颈鹤、野牦牛这些,而勺嘴鹬,数量少、个头小,差不多只有麻雀那么大,拍这种鸟就是“万鸟挑一”。一路上,两个人看到不少和勺嘴鹬体型相似的鸟儿,虽然每次都希望落空,但还是激动不已。

《寻找勺嘴鹬》是由新闻部门推出的新闻节目,但在广袤的滩涂上追踪拍摄候鸟,是记录片团队的专长。对新闻技术团队而言,是极大的挑战。原以为考虑周全,到了实际操作过程还是困难重重。在海滩上做直播,过去传统的传输线路完全行不通,“这个地方信号弱、网络差,连微波距离都达不到。”9月28日,团队紧急联系网络公司,按照需求临时加铺光缆,解决了节目传输问题。直播首日,遭遇阴雨天气。团队一早预作雨天拍摄演练,原本在720高潮位栖息地架设的超高速摄影机和超长焦摄像机也远远达不到拍摄要求。技术人员临时决定,在安全可控范围内,果断把所有设备改设在更近距离的岸边。精心选择的点位没有让大家失望,当镜头里惊现勺嘴鹬点头觅食时,在场见证者的内心都沸腾了。

透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架设的夜视镜头,我们看到了或优雅踱步、或嬉戏打闹、或酣然休憩的候鸟。夜视拍摄讲究一个“守”字,技术人员要随时调整构图,候着鸟儿的作息时间。夜晚野外拍摄鸟类动物,是这支技术团队一次鲜少的尝试。不同于先前的夜间拍摄,这次节目重在寻鸟,并把它呈现给全世界。而拍摄这种鸟类动物,就是要去守去找,跟着鸟儿的节奏来。团队技术保障负责人李琦龙说:“很多设备都是特种设备,作为电视新闻节目来说,很少用到这些东西,我们这次可以说是拼尽全力,把技术设备和人力发挥到了极致。”

张一峰 丁然  刘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