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寻根“四联中”:诞生于战火 建功为家国 薪火永传承-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社会 > 正文

寻根“四联中”:诞生于战火 建功为家国 薪火永传承

来源:东台日报     点击数:1405     日期:2023-12-14 08:41:58
东台,一座革命老区,一方红色沃土。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始,到大革命、土地革命时期,再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一批又一批优秀东台儿女四处寻求救亡图存道路,将青春生命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留下了一段段热血沸腾、震撼人心的红色传奇。其中就有这样一段故事:那是一所诞生于

东台,一座革命老区,一方红色沃土。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始,到大革命、土地革命时期,再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一批又一批优秀东台儿女四处寻求救亡图存道路,将青春生命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留下了一段段热血沸腾、震撼人心的红色传奇。其中就有这样一段故事:那是一所诞生于战火中的革命学校,办学3年培养人才3000多人,它赓续苏中“崇学重教”文脉,形成了深受“铁军精神”浸染的“忠诚精进”气质,走出了一批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英才,为东台乃至苏中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战火里诞生的“小联大”

许河镇四仓村距离352省道向南不远处屹立着一面高墙,四野空旷,犹如丰碑。墙面上“‘四联中’红色文化遗产旧址”赫然醒目,正中一段墙文如歌如诉。逐字而读,80年前那段炮火中办教育,磨难中求发展的红色故事,随之浮现在眼前……

1943年4月,日伪在(南)通、如(皋)、海(门)、启(东)地区“清乡”,侵占大多城镇和主要交通线。日寇“三光”开道,屠刀嗜血,数十所中小学被迫停办,“华北之大已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学桌”式悲剧即将上演。残酷背景下,苏中党政军“一元化”领导人粟裕作出指示:一切为了人民,再难也要办好教育。苏中区党委研究决定,在二分区创办一所联合中学,延续苏中文脉,培养一批革命事业的生力军,粉碎日伪对群众的政治诱骗和思想奴化,地点就选在了苏中根据地腹地、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苏中名刹鲁灶庙。1943年夏,栟茶中学率先迁入,与东台中学一部合办;1944年春,邱升中学、如皋中学一院二院、紫石中学相继并入,命名为二分区联合中学;同年11月,随着东台区划调整到四分区,学校更名为苏中四分区联合中学,简称“四联中”,南通中学、崇海启联中同期并入。集八校于一体,收八方学子于一校的“四联中”为苏中保留下如同风中之烛的教育火种,带领爱国青年踏上了艰辛的兴学报国之路。

“四联中”学员、我市退休干部周森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样描述:“鲁灶庙离我们家乡新街有50多华里,我们足足走了一天。”“睡在集体的大地铺上,上面盖一条薄被,下面就是茅草,冷就不必说了,更难受的是下面茅草刺人。”事实也正是如此,办学之初,“四联中”条件极其困难,原有的26间破旧庙房根本承载不了每期千余学员的办学规模,教具学具也捉襟见肘,寄宿生分住在周边群众家里,住校教师大部分只能睡草摊铺。黑板用门板代替,粉笔用石灰锅灰代替,上课没有桌椅,学生每人发一张小凳、一块木板,用绳子系着背在身上。偶遇日伪“扫荡”“清剿”,师生们就在不断转移中开展游击教学,在野外席地上课,借月光看书写字,“筷子当笔地为纸,风餐露宿遭雨淋”成为常态。可即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四联中”师生求学救国的信仰无比坚定,他们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营造出“家家明灯火,户户读书声;十里钟声响,处处歌声闻”的生动景象。

事实上,国民党顽固派对学校的破坏、对师生的争夺从办学之初就已经展开了。粟裕激励师生,革命的本色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要积极投身根据地建设,争当革命的后备队和生力军。“四联中”学生“一手拿笔,一手拿枪”,学习站岗、放哨、射击、隐蔽等技能,遇有日伪“扫荡”时,都能机智沉着,安全转移。从1944年开始,学校毕业及部分未及毕业的学生听从党的号召,陆续投身硝烟弥漫的战场,参加根据地建设。

一切为民办教育,当时的苏中区、三仓区以及人民群众都为“四联中”提供了极大支持,学校师生也积极响应“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号召,利用课余时间开荒、种菜、养猪、开挖水井,甚至还来回奔走10多华里背砖,自建校舍10多间。清华毕业矢志为国育才的吴景陶、清华毕业“一二·九”学生运动干将高景芝、抗日报刊《民报》主编何晴波、晚清举人名冠苏中的“南通四大才子”之一顾贶予……“四联中”很快凝聚起了一批德高望重、精通专业、爱岗敬业的爱国知识分子,推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因有着与西南联大办学相似的背景和模式,为挽救教育、保留文脉、坚持抗战作出巨大贡献,“四联中”被后人冠以苏中“小联大”美誉。

沿着先辈的足迹寻根溯源

站在“四联中”纪念墙前,许河镇原文化站站长杨静抬眼看向前方,手指在空中来回比划。“这个位置是原来的庙宇,后来变成了四联中校务部,后面是教学部,河那边是学员搭建的茅草房宿舍……”历经岁月洗礼,眼前虽然早已变成一片平地,但杨静依然能描述得出“四联中”当年的模样,在他的讲述里,“四联中”的故事还在继续。

抗日战争胜利后,“四联中”各校均返回原地办学,历经战火淬炼洗礼的学子,有的成长为国防建设英才,有的成为科技研发英才,有的成为共和国的高级资政、党的方针政策的基层执行者,还有人走向文化艺术创作,成为军旅作家、军报社长,或始终扎根人民教育事业,培育出一批治国理政、学有建树的时代精英。上世纪80年代,在全国新编社会主义地方志工作背景下,“四联中”再次走进大众视野,其培养出的学子们同样十分关心自己的这段过往,积极配合地方政府,与老干部、退休老同志以及乡亲村民一起进行了红色文化史料普查工作,形成了初具规格的文本并编辑成册。2013年,红色文化进入新发展阶段,响应国家保护红色遗址遗迹相关要求,我市将“四联中”遗址划定为文物保护控制单位。2020年初,许河镇党委组织专班,成立四仓红色文化挖掘小组,同年9月,“四联中”遗址纪念墙开工建设,2021年10月,许河镇召开四联中遗址保护建设座谈会,“四联中”遗址保护建设工作不断向前推进,革命的薪火越燃越旺。

身在这支寻根红色文化队伍中的杨静,在前前后后两个月的时间里,和同事们沿着先辈的足迹,逐一走进“四联中”8所联盟校,踏过无锡、南通、南京、上海多个城市,到处寻找“四联中”留下的痕迹。“那时候疫情正严峻,出去拜访很困难,层层关卡拦着我们。可我们等不起了!这是一项抢救性的红色文化保护工作啊!”杨静激动地说,在他们调查采集过程中,就有“四联中”老学员亡故了,许河镇党委下达任务,排除万难也要去!

工作组同志开始与时间赛跑,理清思路后他们先从健在的、就近的老学员入手,实在找不到老学员,再从他们的家属、后人中挖掘。拜访“四联中”老学员季达的过程给杨静留下了深刻印象。季达父亲季方是苏中四分区领导,当年日伪三次暗杀季方家属和子女都没有成功,苏中地下党派人把当时只有14岁的季达通过海上秘密通道接到“四联中”读书。季达老人现今已90多岁高龄,住在上海第四干休所,与他的会见异常困难,杨静一行虽然持有镇党委政府介绍信,但还需要有联系人,并要在对方指定的地点、指定的时间才能见面,甚至一切录像设备都不允许带入,只好用手机留下珍贵的影像。“老爷爷见到我们非常激动!他哭着说是鲁灶庙人民养育了他!”沉浸在讲述中的杨静几度无法按捺内心的澎湃,他说,当听老人讲到曾经吃的玉米糁儿时,那一声带着亲切乡音的叫法让他的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

“四联中”学员们不怕艰苦不怕牺牲的精神深深震撼着工作组的同志们,正是带着先辈的这种意志,他们无畏风险和考验继续前进,2个月内归纳总结出上万字资料,最终整理出322页的《四联中校友风采录》。杨静说,功劳不一定都要装在工作组身上,采集过程中每一个支持配合他们的人,都是赓续红色文化的践行者。正如他所言,“四联中”学员的家属、后人,带着对亲人父辈的崇敬和敬仰,把“四联中”红色故事广泛传颂,将伟大爱国情怀深深扎根在脚下热土,孤胆英雄袁廉浴烈士的妹妹和堂弟就是其中的讲述者。“我哥哥他在牺牲前还高呼‘我死人民不死、共产党万岁’的口号,他的一生是很光荣的一生。”袁廉浴堂弟袁廉尊回忆道。袁廉浴烈士在“四联中”品学兼优,深受老师赞赏,毕业后到如东县丁东区游击连任指导员,一次巡视中,他为保卫区委区政府安全,冒死鸣枪击毙掉两个埋伏在车棚的敌人,敌人被发现后迅速发起攻击包围,中弹的袁廉浴在玉米地里爬行了很远,敌人沿着血迹找到他,最终袁廉浴牺牲在敌人的刺刀和机枪下。袁廉浴父亲念子心切,将他生前在校的遗物全保存了下来,袁廉浴妹妹袁平长大后,特意修缮了袁廉浴故居,陈列出烈士生前的用物、学习遗物以及革命事迹,教育启迪革命后代。

黉堂书声不绝 红色精神永存

在“四联中”旧址东北方向与之遥遥相望的,是今年刚刚建好开放的“红色四联中”展馆,利用节假日,杨静会在这里向前来参观的学生讲述“四联中”克服困难,坚持授课的故事。黑白模糊的照片,惊心动魄的历史,同学们听得入神时还会站在先辈的肖像前停留许久,仿佛是在穿越时光对视。

“‘四联中’的前辈们一边躲避战争,一边艰苦求学,这种精神让我非常感动,也让我备受鼓舞。”许河镇小学六年级学生朱子龙这样说。“四联中”的故事在孩子们心中播种下红色的种子,教育引导他们不仅要努力学习,成为国家民族的栋梁之才,更要把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革命薪火在他们这里燃成熊熊烈火,经久不息。

“‘四联中’是我们四仓村的根与魂,我们在做好‘四联中’遗址保护建设工作同时,也尽可能使其‘活化’利用,丰富校园文教生活。”许河镇四仓村党委负责人万海燕说,四仓村将充分用好红色资源,积极配合“开学第一课”、主题党日、红色宣讲等活动,在全市广大师生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弦歌不绝,薪火相承,“四联中”的故事永远都不会讲完。“尽管它留给我们的史料和遗迹算不上丰富,但它带来的影响是深植人心的。”许河镇宣传委员陈敏说道,许河镇将继续做好文物保护与史料收集工作,并让更多人走进旧址,感知历史。同时,充分挖掘许河红色文化内核,编制红色地图,走访“红色人物”并摄制专题片,改造提升“四联中”遗址,以“红色四联中”展馆、胡友林事迹陈列室等阵地为载体,利用党员冬训、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活动,开展理论宣讲、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志愿服务等,使之成为爱国教育、精神传承的文化展示交流窗口,让“四联中”历经战地烽火锻造的“忠诚精进”气质融入血脉,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