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东台和上海有着这样的渊源!-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社会 > 正文

东台和上海有着这样的渊源!

来源:东台日报     点击数:603     日期:2024-02-06 08:41:13
展开一幅全开的中国地图,从东台到上海画上一条线,约莫两三厘米的长度,倾斜着向南,它贴着海岸线,跨过长江。这几厘米换算到实际的里程,在250公里左右。就是这条线,从清末民初到现当代,一位又一位东台人前往上海“淘金”“镀金”,一个又一个关于上海的故事和商机,传回东台、改变着东

展开一幅全开的中国地图,从东台到上海画上一条线,约莫两三厘米的长度,倾斜着向南,它贴着海岸线,跨过长江。

这几厘米换算到实际的里程,在250公里左右。就是这条线,从清末民初到现当代,一位又一位东台人前往上海“淘金”“镀金”,一个又一个关于上海的故事和商机,传回东台、改变着东台。

是的,很多东台人看来,上海意味着机会,上海意味着希望,所以在这条线上奔波从未止息。


探究东台和上海的故事,让我们从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启程。距今一万多年前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已经分布着许多不同的文化,良渚文化便是其一。

上海福泉山遗址,以其高等级随葬品和精美文物,充分说明是上海地区良渚文化晚期重要的政治中心;东台的蒋庄五星遗址是良渚文化的一部分,涵盖良渚早中晚期。

“良渚文化为代表的史前文明在距今5300年前就已经完成了‘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考古学家林留根表示。

不可否认,在良渚文化的影响下,在历史的长河中,东台和上海早已相亲交融。

再看地理特征,上海和东台同为海滨城市,都有着美丽独特的海岸线,上海有碧海金沙、横沙岛等海滩风情,东台有条子泥的旖旎风光。两地的饮食文化中,海鲜美食成为城市的重要一味,各种鲜美的海产品,如螃蟹、鱼、虾、贝类等,还有一些特色的海滨小吃,如海蜇皮、海带丝等,是两地人爱吃的美食。海洋文化也使两地均有着开放、包容的情怀。

导航显示,东台到上海市区的距离在250公里左右,而到上海西北的嘉定区,仅有200公里左右,驱车两个小时出头,即可到达。盐通沪高铁通车以来,东台站到上海站不到2小时。无论是曾经坐车船去上海,还是如今坐高铁,奔波带来的交集,让两个城市间的故事不断。

东台和上海地缘相近、人文相亲,正是这份接近产生的城市认同,使两地的联系成为必然。


其实,“东台”二字,不少上海人并不陌生。

上海市黄浦区老西门外,有一条长约586米的小街,就叫东台路。20世纪90年代,东台路一度成为上海古玩界的“明星”街。著名书画家刘旦宅题写的“东台路古玩市场”楼匾,是很多上海古玩人挥之不去的记忆,高峰时期,这条不到600米的小街上,鳞次栉比地开着200来家大大小小的工艺品商店、古玩店、旧货店……就是这条路,孕育了改革开放后上海一批有实力的古玩商人和有眼力的古玩收藏家。

东台路、东台市,这很容易让如今的东台人去联想,去寻味。

每个城市对于道路的命名都有着自己深层的考虑,往往能体现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我们找寻当年东台路命名的由来时发现,早在晚清时期,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制定的《上海街道命名备忘录》开始,就以省会和县市之名来命名道路了。东台路,便是这段历史的产物。

在上海,历史上曾有两条东台路,一条修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初因东台移民聚居故名东台路,后因时移事异,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派克路(Park Road),1943年又改成现在的黄河路。另一条,便是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东台路,该路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筑,取名泰山路。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安纳金路(Rue Hennequin),1943年以江苏东台命名并沿用至今。

也许,当年命名东台路的时候,只是遵循某种规则。然而,全国那么多的城市,不可能每个城市都出现在上海的街道名册上,“东台”能在上海被“选用”,和东台自身的影响密不可分。

从城市发展来说,清朝时期,淮南中十场的繁荣,让东台成为“扬八属”之一。

从商业繁荣来说,辛亥革命之后,北伐之前,台城商业网点密布,本地及周边省市汇聚在东台的商号有四千多家,行商贩夫数以千计。

再看工农业发展,1913年东明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办,点亮了东台现代工业文明的曙光。“废灶兴垦”的推进,使东台农耕业、工商业、手工业蓬勃兴起。据记载,民国4年(1915年),曾有上海申新纱厂、英商怡和洋行、班达公司无锡庆丰纱厂、张謇的南通大生纱厂在东台收购棉花。

此外,东台城人杰地灵、俊彦辈出,明清两朝,这里先后走出了52名进士、99名举人,晚清时期还出了两名翰林。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在20世纪初,东台也是一颗有影响力的新星,在周边县市中,闪闪夺目。所以,才会荣登上海路名榜。

今天,我们回望东台路这八十年,也许,它在上海众多大道中并不显目,然而,在上海的东台人,提及东台路,总会衍射出一种特殊的亲切,一种心理的归属。同样,在东台,很多人都能脱口而出——上海有条东台路!


翻开近现代东台名人的履历,我们发现,不少人都曾在上海求学、工作过。

首先是新闻学泰斗戈公振。

20世纪初,上海有这样三份赫赫有名的报纸,它们是《时报》《申报》《新闻报》。东台人戈公振,就曾任《时报》主笔,《申报》设计部主任,并首创《图画时报》。

今天,我们提及戈公振,他是公认的中国现代著名新闻学家、我国新闻史学先驱。回到100年前,在大上海,戈公振也是新闻界、文化界响当当的人物。

在上海——

他以《时报》为阵地,首倡体育赛事报道;

他创办的《时报图画周刊》,开启了中国画报的“铜版时代”;

他编写的《中国报学史》是我国第一部新闻史专著;

他撰写的《从东北到庶联》,一时轰动了上海滩,甚至整个国内。

再就是黄逸峰、周巍峙两位东台人,在上海近现代,同样影响巨大。

黄逸峰是第一位东台籍共产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著名社会科学家。他1924年8月前往上海求学,参加了“五卅”运动等,成为出色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解放后,黄逸峰历任上海铁路局局长、华东交通部部长和上海社科院院长等,他的革命生涯与上海紧紧相连。

从东台走出,曾担任文化部代部长、中国文联主席的周巍峙,自1930年,在上海申报图书馆当练习生落脚以后,长期在上海从事左翼文艺活动及进步出版工作。在上海的日子,周巍峙历练着、成长着,一步步成为革命文艺家,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原名周良骥的他以大无畏的精神与旧世界巍然对峙,改名周巍峙。

……

东台人在上海,传递着东台大地哺育出来的质朴、求真、向上的品格。他们浓重的东台乡音,不时出现在申城的每一个角落。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还有很多普通的东台人与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少东台人在上海事业有成后热衷于建设家乡,他们为东台带来了资金、技术、人才,更带来了新的思想和理念,成为东台近代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

他们去上海谋职,改变自己的命运。戈公振平时待人诚恳、态度和蔼,对同乡极为关心,东台同乡经他引荐到时报馆、申报馆、有正书局发行所和外埠分部任职的很多,如:李正辉、张伯翼、陈祺寿、戈绍甲、周公侠、任士杰、王城甫、王月清、杨尘一、韦丹甫、陈星兰、卢秉枢等。这些东台人在上海,打开了眼界、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才干。东台翻译家、教育家周光熙曾在上海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任教,后来,他回到故乡创办了东台光实中学,为东台培养了一批人才,著名诗人、新四军女战士方尼便是光实中学的杰出校友,其夫夏征农曾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

他们去上海求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是很多东台学子外出求学的首选之地。在一本上海清心钟教会学校一九二四级级友会同学通讯录上,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字眼:张瑞鸾(东台县华家巷)。同时,在该校一九二五级专刊上,也有“张鸣珂”“东台华家巷张第”的字样。今天,我们已无法准确地考证到底有多少东台学子曾赴上海求过学,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去上海求学仍是当今诸多东台学子的孜孜以求。

他们在上海寻觅商机。一份1919年有正书局出版的《时报》附刊上,我们看到东台早期的广告,这则广告推介的是东台宏达海味厂罐头食品,广告图背景为大海,海滩上是海鱼、螃蟹等海产品。图片下方有“总发行所何垛市新坝街”字样。此外,我们可以考据的是,那段时期,东台城颇负盛名的永泰祥绸布庄曾在上海设庄,上海市场一有新品出现,就采购一批快速运回东台。一时间,东台被上海产品引领得越来越时尚前卫。

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奔波中,两座城市的交集在升温。

沟通让城市更接近,也让城市互相影响。

今天的上海,各行各业都有东台人活跃的身影。同时,东台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让上海看见、让上海回眸。

150多家上海企业落户东台,他们将东台作为另一个制造梦想的“佳园”。

每年到东台的上海游客达100多万人次,他们在一次次深呼吸中,将静和逸揣入人生旅程。

东台每天销往上海的优质农产品达3000多吨,绿色是其特质,也是东台人留给上海的口碑。

每天从东台往返上海的高铁有50多个班次,路程不到两小时,形成“同城效应”……

在双向奔赴中,上海和东台的情缘在延续。今天,东台全面融入上海,主动接受上海的辐射,正是趋于文化认同、心理认同和发展认同。在这样的认同中,新的故事还将产生……陈美林

扫码看视频